文章来源: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 作者:刘曦琨
在咨询个案中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表现出厌学倾向,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走出家门接触社会从事工作,待在家里“啃老”,让父母一筹莫展。
面对这种社会现象,1999年的英国出现了“NEET”这个词,“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ning”意指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在学校里上学,更没有去接受职业培训,必须依靠家人为生的未婚青年人。当时这个群体的年龄段以16-18岁为主,而如今,这种现象已蔓延为国际化现象,年龄也从15岁到25岁延伸至34岁。在韩国几乎六个人里有一个NEET,日本的NEET人群排名更高达世界第十位,而且还有不断增长趋势,近年因NEET导致恶性凶杀事件更是引起了日本全社会关注。
那么,为什么会成为NEET呢?在欧美国家,人种、语言、宗教等因素导致难以融入社会者较普遍,而在中国,则与日韩比较相近,首先是社会大环境,中国的就业永远呈现的供大于求局面,使很多大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无助,于是年轻人被放养成了NEET一族,而教育上的诸多弊病也导致学生无法从学习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必要的职业技能,加大了沦为NEET一族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很多家庭不必为生存温饱担忧,孩子工作变得不是那么迫切,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宠溺更使很多孩子变得好逸恶劳,不愿承担责任,如此种种,都是NEET一族壮大的温床。当然,NEET一族中也不排除有一些年轻人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谋得更好的职业而暂时的休整,但数据显示这样的比例少之又少,大多数NEET一族都需要通过家人和社会的耐心帮助,自身的长期努力才能重新回归社会。
而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中国很多家庭的教育方式和亲子关系,正在孕育着这样的NEET一族!
NEET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如无自信、无责任感、难以与人相处,不知如何与人建立情感和语言交流,他们大多缺少积极情绪的体验,容易被负面情绪左右,容易形成孤独感,也易产生压力和攻击性。这种心理状态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密不可分。
家庭关系的失衡、孩子缺乏与周围的交流、父母的教育指向和教育方法等各种复杂因素都会成为诱因,而中国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宠溺、过保护无疑是罪魁祸首。
这类家长自认为对孩子付出良多,从孩子的起居到学业都关心得无微不至,但他们往往会以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孩子,比如课外兴趣或者夜晚游玩的禁止,作业和补习班等的强制。他们往往会为孩子做主,对孩子的一些自发行为以不合适等自以为充分的理由拒绝或限制,孩子成了他们手中被操纵的木偶,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自主的能力和动力。这样按着父母的规矩长大的孩子,一旦人生遇到波折,往往会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父母,他们会对父母产生强烈的逆反,最终会爆发“我的人生不需要你来安排!我就自暴自弃又如何?”他们因宠溺而养成的自恋自大个性,也使他们失去了自我承担自我改善的心理意识,一股脑的把责任都转嫁给父母和社会,消极的把自己隔绝,沉迷在网络、电脑、游戏之中,直至最后身心都成为真正的NEET一族。
“不能经受挫折”和“缺乏自信”是NEET一族必备其一的心理状态。对此,咨询师建议,父母首先要对自己以往的过度教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做出改变。父母往往自认为正确,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中或多或少会带有恨铁不成钢的意识,于是“傻瓜”“不长脑子”之类的言语多于鼓励和表扬,这让孩子容易形成”自己不行“的自卑心理和”既然我这么差,以后就靠你们了”的依赖心理。许多NETT家庭虽然没有直接的打骂,但对孩子的隐蔽型精神攻击语言,其实对自信的杀伤力比打骂更大。还有的父母认为自己采取的都是正向沟通,殊不知,你对孩子的掌控和限制的背后,传达的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不尊重,孩子感受到“你还不够努力”“你还需要加紧学习”这类隐性的责备。
可以说,家长的过保护养育方式和责备、贬低孩子能力的语言是孩子成为NEET的首要原因。在NEET家庭中,激烈责备的言辞和宠溺交互,这种带有强烈依存性的亲子关系往往会成为固定模式。于是,孩子在依赖和报复的潜意识下导致无法正常融入社会,只有切断这种扭曲的亲子关系,才能让孩子在精神上真正长大成人,走出回归社会的第一步。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