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那个“突然不爱上学”的孩子,心里藏着怎样的秘密?
凌晨两点,一位母亲发来求助信息:“孩子重点中学初二,成绩突然断崖式下跌,一提学习就摔门。我们什么要求都没提,他为什么变成这样?”对话框里,是密密麻麻的焦虑与困惑。
这并非个例。在心理咨询室,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重复着相似的困境:
内卷时代,青春期的自我认同正在经历怎样的撕裂?
当“鸡娃”成为全民运动,青少年正被卷入一场永无止境的竞技赛。某重点中学调查显示:78%的学生每天课外学习超4小时,63%的人承认曾因成绩排名失眠。
心理学中的“社会比较理论”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
人们通过与他人对比评估自我价值,但当比较对象被人为拔高(如“别人家孩子”“学霸人设”),个体容易陷入“相对剥夺感”——“我努力了却依然不如别人”的认知闭环,会直接摧毁学习动机。
更致命的是社交媒体时代的“完美镜像”:
朋友圈里的竞赛证书、短视频里的学霸作息、社交媒体上的精英人设……这些经过滤镜加工的“现实”,让青少年产生“只有我最失败”的错觉。
青春期本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但过度竞争环境下,许多孩子被迫活成父母期望的“投影”:
临床案例中,出现厌学的孩子常伴随这些心理信号:
当课外班成为新型社交货币,当学区房成为阶层焦虑的载体,整个系统正在制造病态竞争。我们需要集体反思:教育的终极目标,究竟是培养一个“优秀的产品”,还是一个“完整的人”?
结语:在比较的洪流中,做自己的锚点
那个坐在咨询室里的男孩曾说:“有时候觉得活着就是为了考试,可考赢了又能怎样?”这句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
当我们把人生简化为一场竞赛,就剥夺了孩子探索生命意义的机会。真正的成长,始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学会在比较的洪流中守住内心的节奏。
对正在阅读的你:
下次孩子说“不想上学”时,请先给他一个拥抱,再说:“我们一起来面对。”这句话,可能比任何道理都更有力量。
(配图建议:一幅孩子低头坐在书桌前,窗外是模糊的城市灯光,寓意被困在竞争压力中的孤独身影)
专业背书: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