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失败,逃避可耻但有用?从“适应性逃避”看逃避心理的价值
在人生的旅途中,失败如同一个不速之客,时常出现在我们的门前。面对失败,有人选择直面挑战,有人却选择转身逃避。那么,逃避真的可耻吗?在心理学的视角下,逃避心理究竟有没有用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一个有趣的心理学概念——“适应性逃避”。
首先,让我们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来探讨这个问题。小明是一个热爱创业的年轻人,他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一个创新项目上。然而,当项目进展到关键阶段时,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可能的失败,小明选择了暂时退缩,将注意力转向了其他领域。在外人看来,这似乎是一种逃避行为。但不久后,小明带着全新的视角和灵感回到了原来的项目,最终成功突破了困境。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的逃避行为并非简单的放弃,而是一种“适应性逃避”。在心理学上,适应性逃避指的是在面对压力、困境或可能的失败时,个体暂时性地转移注意力或回避问题,以便在心理和情感上得到调整,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
适应性逃避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自我保护机制。它允许我们在面对巨大压力时,暂时抽离出来,给自己一个缓冲和恢复的时间。这段时间里,我们可以重新审视问题,调整策略,或者寻求新的灵感和解决方案。当我们准备好再次面对挑战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加从容和有力。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适应性逃避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在某些紧急或关键时刻,我们需要迅速作出决策和行动,而不是选择逃避。此外,如果逃避成为了一种习惯,那么它可能会阻碍我们的成长和进步。
因此,在面对失败时,我们应该学会区分何时选择直面挑战,何时选择适应性逃避。当我们感到压力过大、情绪失控或思维僵化时,或许就是适应性逃避发挥作用的时候了。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去调整心态、恢复能量,然后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回归挑战。
总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逃避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在某些情况下,适应性逃避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自我保护机制,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失败。但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合理使用它,而不是让它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绊脚石。
今日推荐咨询师:张天源
张天源
人民日报健康时报社特约健康教育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百强讲师,南开大学药学本科毕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会员、中国睡眠研究会会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睡眠障碍康复专业委员会会员。
个案咨询超过3000小时,激发潜能,化解焦虑,修复两性关系。熟练掌握并能运用CBT认知行为疗法、艺术疗法、神经链路调整术等主流心理咨询方法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擅长疗法:萨提亚绘画咨询方法正念认知咨询方法人本主义认知行为咨询方法
擅长领域:青少年心理咨询,厌学,情绪困扰 ,社交沟通 ,青春期。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