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一期《少年说》中,有位女孩让我看了很心疼。
一个14岁的花季少女,在荧幕前哭着控诉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你总拿我跟其他同学比?但我的努力,为什么你却从来看不到?
结果,被妈妈冷冷的回怼了一句:其实,我一直不断打击你,就是为了让你不会飘!我打击你,是为了激励你,推你一把才会进步。
女孩一边抹泪,一边说自己委屈,说自己的性格不适合被打击,问妈妈能不能多给她一些鼓励。
但妈妈依然非常坚持自己的看法:当你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当你弱的时候,我觉得要推你一把。
女儿发现无论自己怎么说什么,都无法跟母亲同频,最后无奈的哭着走下台。
看似青春期的叛逆,可叛逆的不是孩子,而是她倔强的母亲。
很快,这段视频登上了微博热搜,有网友纷纷表示:
从这个女孩身上,我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有多少孩子,是在父母的打击下长大的。也许比比皆是。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是真心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大多数时候,他们满嘴爱,却表现得面目狰狞。
02
一句话,可以毁掉一个孩子,同样可以成就一个孩子。
在上世纪的美国,有个小男孩,他经常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与老师讲课内容无关的问题,让每个老师都感到很挠头。
一天,男孩放学回家,将一个纸条递到妈妈手里,说是老师给他的,只有妈妈才可以打开。
老母亲缓缓打开那张纸条,流着泪大声读给儿子听:“您的孩子聪慧过人,是个天才儿童,可惜我们的学校没有配的上他的好老师,建议您接他回家自己教!”
母亲就这样边做家务,边带男孩。很多年过去了,这个小男孩发明了电灯,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他的名字就叫爱迪生。
母亲去世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爱迪生在衣柜里翻到了当年老师写给妈妈的那张字条,他看到了这样一行字:“你家孩子有严重的精神缺陷,校方已决定不能让他继续就读,即日起,我们正式通知他退学!”
爱迪生看过字条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泪流满面,在日记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字:“爱迪生是一个有精神缺陷的小孩,但他的母亲把他变成了一个世纪的天才!”
当爱迪生被所有人否定时,母亲却没有放弃和责备,反而视他为天才,相信他一定行。爱迪生也牢记母亲的话,真的表现出了天赋异禀。
如果当时爱迪生的母亲念出了真实的文字,他还会不会有以后的伟大成就?接下来这个心理学著名的实验,将告诉你答案。
03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句话不断重复,就会根深蒂固的植入一个人的潜意识,让这个人深信不疑,形成了观念。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常对孩子说:别人能做到,你一定也可以!积极暗示有三个具体操作的小方法:
#1. 用积极陈述代替消极陈述
再有,当孩子参加重要的演讲比赛或考级时,不要对孩子这么说:千万别紧张啊,越紧张越会搞砸;而是要对孩子说:孩子,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成功,你现在呀,比妈妈小时候强多了。
因为前者是消极表达,这个同消极暗示的作用一样,后面的表达却是积极的陈述方式。
2#. 给孩子制定清晰的目标
不要对孩子说,好好学习,成为学霸,以后考重点名校。
其实这个并没有多大效果。你不如这样对孩子说:孩子,这次期末考试,我们争取前进10名。
当你给孩子立下的目标越清晰,孩子前进的动力就越大。他自己也更容易把控,因为他觉得能够得到。
3#. 积极暗示成功后的场景
你可以说:孩子,当你上台演讲的时候,台下有那么多双眼睛盯着你,想给你鼓掌,又怕打断你,憋得满脸通红。当你演讲结束,台下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大家太羡慕你了!
描述那种成功后的场景,会在孩子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会增加他成功的概率。
写在最后:
治标还需先治本,孩子变得更好或是更坏,可以说完全取决于家长。
小孩子是否能够成长进步,与家长和老师对他的评价和期望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孩子会按照这个期望,不断调整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接近这个目标。
所以,你给予了孩子怎样的“暗示”,就可能会塑造出怎样的孩子,暗示是创作手法的话,孩子就是你待完成的作品。
咨询师推荐:乐天心晴APP主任咨询师 暮夏
作者:乐天心晴APP北京咨询师 暮夏
配图:乐天心晴APP 小晴
编辑:乐天心晴APP 小乐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