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突然传来上海6.1解封的消息,我以为又要过愚人节,不想信,也不care。事实上,这三个月,四方八方各种或真或假的信息太多,哪怕是所谓的“官宣”,也是一天一波三折,我的情绪也随之跌宕起伏,慢慢地感觉自己仿佛被那些有的没的资讯绑架了,慢慢地失去了自己,失去了方向。好在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为了自救,于是果断地选择屏蔽与回避,一来,眼不见心不烦,所谓难得糊涂嘛,哪怕是掩耳盗铃自欺歁人做驼鸟也好,二来,没有期待也就没有伤害。
可是,6.1终归不是4.1,在这个阳光灿烂充满希望的日子,尘封80天的我终于可以不用购物卡名正言顺进超市,可以大摇大摆开着私家车跨区出行了。
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呀,这一刻曾让我望眼欲穿,让我发誓以重金换取。原本早计划好解封后出去走走,去做想做的事,去见想见的人,看山看花看亲友,拍一张全家福,喝几杯团圆酒,可是这一切还来不及做。因为耽误三个月的工作已经累积如麻,催工催产催复元的声音犹如四面楚歌。得瑟了儿童节,6.2猛然发现,自己除了只能在大街上逛逛,哪里也去不了,除非去排长队测核酸,然后等到6.3再出行。可是一看测核酸的队伍,我的头皮如麻,排队,又是排队,这一段时间以来,每天用在排队上的时间有多少啊?
我突然没了兴致。假如出门的代价是,隔两天就必须花上一两个小时挤在人群中排一次长队,以这种方式去听人潮汹涌,那我干脆还是葛优躺在沙发上刷手机算了。
从小不喜欢排队。没经历过计划经济的排队,但以前春节前后排队买票的场景依然是心理的一个创伤。当年的买票与当下的测核酸,都是必须。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我的自觉自愿,后者却真的是“不得不”。
三句话不离本行,从心理学角度讲讲排队那些事吧。不同的排队,时间知觉是不一样的,焦虑让等待时间变得更加漫长。那焦虑来自何处呢?
首先,主动选择的行为与被迫选择的行为让时间知觉产生差异。主动选择的排队,心情不会焦虑,相反会是兴奋、激动、满心期待。就像一个吃货为了吃到一份美食,或一个奢侈扣为了买到限量版GUCCI包包而排长队,排队后的体验对于个体的诱惑力越大,个体愿意承受的排队时间就越长。而被迫选择的排队感觉当然就不一样了。
其次,可期预期与可知预期赋予了等待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可期,是有憧憬有希望,而可知,却没有惊喜,没啥念想,已经知道结果,且结果一成不变——要么阴要么阳。
有些事不经想,一想觉得烦躁,甚至莫名的愤怒,后面的麻烦事一大堆,之前对解封的兴奋开心荡然无存。或许是排队测核酸这事触发了我类似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DST)”,哈哈,严格说,此刻的我确实有些类似PDST的表征了——敏感、警觉、易受惊吓,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容易反应过度,疫情中看到的听到的事件化成一段段场景,还不时在脑海里闪现,等等......
不仅如此,我发现自己很难静下心来,原来那个精干高效、心无旁骛的我不在了,总感觉有一双无形的手在左右着我,这种不能自控的感觉让我很不舒服。我不能清晰地判定那双无形的手具体是什么,或许是手机,是网络,是辅天盖地的信息情绪泛滥,或许是对不可知未来的担忧,对盲目被动的恐慌,对无序再建的不自信,又或是神龙见头不见尾动不动跟你恶作剧的奥米克戎,是尚不明朗或依然多变、让人猜测的应对措施......
我知道该对自己做一次思维与情绪的清理了。
除了核酸排队,我的情绪在为什么而低落呢?
是不是因为解封来得太突然?正如当初被突然封控一样,毫无准备,又几乎毫无征兆,我们感觉自己很被动、很无力,外在的多变与无序让我们焦虑,一种“没有被充分尊重”和“无力掌控自己生活”的感觉滋生,并仍然在重复地被体验着,于是,即使重获自由,也没能好好安慰到我们的心情?
是不是80天中曾见证过一些社会事件——那些因为系统运行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而出现的谬误,那些对某些人产生的伤害,对此心中依然存有心疼、不平与遗憾?
又是不是因为之前对解封期盼太久,用力太猛、过于在意,那股期盼的力量替代和掩盖了活在当下的快乐与光芒,于是原本的愿景引领变成了焦虑和功利绑架,动力变成了压力,就如当年的高考一样,待结束时,本以为如释重负、快乐无比的,却忽然发现没那么重要,也没那么开心了。看来,期待是有保质期的,就如爱有保质期一样,过了那个期限,就难以找到原来的味道了。
我大致理了理自己被封控80天的情绪变化,一条线是这样的:先是恐惧、焦虑、委屈、怨天尤人、受气包心理泛滥——然后是,不管主动还是被动地,开始慢慢自我调整,试着学会接纳,学会积极关注与延期满足。而另一条线是:警觉——抵抗——衰竭,从开始的本能自救、本能应激反应,到理智、有效的抵抗与盲目、被动的抵抗交替循环,再到出现倦怠、耗竭、否认、淡泊、空虚、退缩、怀疑、放弃、“合理化”等各种障碍。
而不管是哪条线,封控的后半期,我都似乎变得“适应”,这多少有些无奈的成份,但身为成年人,“适应”是生存的不二法门。人的潜力终归是很大的,就这般“适应”着,在那些煎熬的日子里,却也自得其乐,跟着认识不认识的一圈人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快乐风景。于是这种“适应”变成了习惯,包括作息打乱、自由慵懒、手机不离身、不用戴面具,无须盛装,可以素颜睡衣不修边幅地在家里晃荡.......这一切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居然就是我过去80天里的家常便饭。
人的身体是有记忆的,80天足以让我适应与习惯,足以让我变成另一个我。
讲真,本能的我真的居然习惯,甚至有点享受那种“适应”了,虽然“超我”的声音在不断提醒自己,虽然知道现在是脱轨,重新回到原来的生活节奏才是必然,可是内心多少产生了一些阻抗——所以,当解封令颁发,终于光明正大地回到正轨的时候,原本该有的快乐似乎大打折扣。
这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那个在监狱里关押了70年的监狱图书管理员,出狱后不久,却选择了自杀,因为监狱对于他而言是舒适区,而一旦离开那个舒适区,他无所适从。事实上,几乎所有服刑人员都会出现“出狱焦虑综合症”,即将刑满释放时会紧张、烦躁,甚至失眠,只不过受制于认知及调整能力,程度不同而已,这是极为矛盾却又真实存在的现象。
“安全需求”是人最基本的第一层次的需求。在舒适区中,不管它是否糟糕、自己是否反感排斥,但在那里却能让自己安全、舒服,这就是获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告别“舒适区”无异于刮骨断腕。而现在我经历的,可能就是这种类似的切肤之痛。
这里涉及不可避免的“戒断反应”——比如戒断对手机的依赖,戒断刷视频刷新闻,戒断熬夜,戒断“我的团长我的团”,戒断每天早晨小区通知核酸检测的喇叭声等等。这些原本只是对孩子的要求,现在我们这些成年人要实实在在的感同深受一次了。
这里涉及“习得性无助”后自信心、精气神与他信力的重构。80天里,我们在一次次努力挣扎,再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渺小脆弱之后,挫败感开始一点点侵蚀我们的理智和认知,我们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人生,无力感弥漫,自信心受损。如今需在短时间内回到打鸡血状态,理智上可忍,感性上孰难以忍。
而对外在秩序与文明的信任崩塌呢,又需要多久才能重建?心里的那份归属感呢,需要多久才能回归?不禁风雨的我,开始一次次陷入一个人的沉思。
人活着,都有一种重要的需求,叫做情感验证(Emotional Validation)。那是一种对自身“存在合理性”被承认以及被理解的本能需求,无论自己的感受被赞同与否,我们都希望它至少能被看到,希望自己的情绪被感受到,被允许存在。尤其是,当我们被他人伤害了的时候,如果不能得到伤害者诚恳的道歉,那相互之间的连接与重建更待何时?
这里涉及“解封式社恐”。这个词是我从网上看到的,觉得很适合此刻自己的状态。
网上是这样解释这个词的——习惯了居家封闭的状态,没有出门的欲望,反而对回归正常之后的生活感觉忧虑,甚至害怕面对重回正轨的正常生活。
而我的“解封式社恐”的确产生了不良连锁反应。连月来,我虽然渴望有来访者,可另一声音又希望不要有人找我,因为不太敢面对别人。5月31日我接到两场讲座任务,原本都是我熟悉的课题,可是讲课前一天晚上,我居然严重失眠,隐约觉得自己会讲砸,甚至出洋相。最后两场讲座基本顺利,但是感觉很涩,思路不敏捷,语言表达很贫乏,那个思路如泉涌再加秒语连珠的我,似乎不见了。
这里涉及“驯化综合症”。疏理各类新闻,你会发现,人们在配合防疫措施与保护私生活的矛盾对抗中,渐渐不自觉地拉低了接受的底线。这一方面是大局所需、大势所趋,但任何政策措施不可能惠及每个人,对于每个不同的个体而言,再好的措施都可能不适合甚至伤及自己的利益,特别是一些执行中教条、死板,甚至层层加码的措施,说不定就可能造成对某些个体的伤害。从人性本能角度讲,大多数人,都以自己在此时此刻的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来感受和评判人和事。比如,你已经感到很饱了,父母还一直往你碗里加菜,让你继续吃,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不会理性地解读他“原本为你好”的出发点,一般都会烦躁和不满。我们有一种倾向:只要没达到自己的需求,就不由自主地感到不满,在第一时间“负面”解读他人的意图,本能地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受害者”模式一启动,我们立刻就变成了受伤的羔羊,把自己想象成那个没人在乎、没人理解、没人认可、没人爱、严重没有安全感的人——我们的想象力和编故事的能力极强,速度也极快,用不了几分钟,就可以自编自导自演,给自己刨个很深的坑,蹲在里面自怜自艾,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孤独、最可怜、最无辜、最受欺负的人。
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学会了妥协。就比如,最初防疫“变相强制”要求打疫苗,你觉得不合适,直到后来让你每隔48小时测核酸,觉得打疫苗能接受;到了让你静默呆家别动,你觉得测核酸不算啥;你对封小区开始有意见,后来觉得只要能吃饱肚子不挨饿就能接受;直到有人开始破窗“消杀”,你又觉得只要不撬门,一切也能接受……
这就是不自觉的“驯化历程”。这种驯化过程,短期看来,个人服从了大局,但从长远看来,社会文明拉低了底线,个体的自尊、自爱、自信受到侵害,变得依附而没有思想,一个心理被阉割的人,又怎能敬人、爱人,承担报国之大任呢?
这几天,看到了很多关于解封后网友反应的文章,发现很多情绪和想法不谋而同。我为自己的不孤独而庆幸。而作为心理咨询师,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一场灾难过后,人们的心理多多少少都可能落下创伤,这种心理层面的创伤,相对身体的创伤更隐形,更容易被忽视,而这种创伤如若得不到及时疏导和疗愈,于己于人于社会,都会带来隐患。
任作谁,都不是万能的,遭遇心理创伤与罹患生理疾病一样正常。而社会文明程度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作为社会,越发注重心理健康;作为个体,越发珍爱自己,越发尊重自己的感受。
时间本身的确能抚平创伤,但假如我们能主动为自己做点什么,那无需等太久,就可以让自己真正走上生活的正轨,更早地离幸福近一点。比如,大家一起来评论区,相互吐吐槽,聊聊最近的状态和感受,又比如,给自己做个测试,看看自己的心理状况,这样你可以做到自知。我们也会给予你提供一些温馨tips,帮助你疗愈创伤,有效度过这段疫情后的心理康复期,早日重拾生活的力量。
咨询师推荐:乐天心晴APP心理咨询师 刘亚南
作者:乐天心晴APP心理咨询师 刘亚南
配图:乐天心晴APP 陈泽昊
编辑:乐天心晴APP 小乐
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