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3月上海出现本土新增新冠患者以来,新冠疫情迅速蔓延,肆虐上海,截至今日(2022年5月8日)官方通报数据显示,本轮疫情在沪阳性感染人数已高达605237人次。
两个月来,突如其来的隔离封控、意想不到的物资短缺、繁杂混乱的疫情信息、杳然无期的解封日程。。。。。。与疫情相关的各种信息以多元化的方式强势侵入每个普通上海人的生活,人们不得不暂停正常的生活,被浩渺的抗疫激流裹挟着随波浮沉。
某舆情分析网站在本轮疫情之初(3月1日至3月23日),对疫情期间网络舆情的监控分析显示,网络舆情热度的变化与上海本轮疫情发展程度的变化呈正相关,而推动网络舆情变化的是每一位网络用户在疫情威压下动荡不安的内心。
百度指数显示,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8日,上海居民对“心理健康”信息的搜索热度增加了192%,对“心理咨询”信息的搜索热度增加了261%,这一数据表明:在封控管理相对严格的抗疫期间,越来越多的上海居民被疫情影响,他们不得不面对更多的情绪变化。
是哪些生活事件的改变,导致素来以“精致有腔调”著称的沪上人民失了分寸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探索。
一、确诊病例暴增,缺乏对病毒信息的全面了解,不确定感令人焦虑。
核酸阳性病例数字持续的大规模增加,让观者人人自危。下图是全市疫情期间各区每日疫情通报数据,观之令人唏嘘,足以产生强烈的心理不适。
注:以上数据来自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
同时,本轮次新冠肺炎病毒属于新型病毒,对人体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还没有完整的权威定义,也缺乏足够多的实验室数据。“这到底是个怎样的病,得了这个病以后会不会有后遗症,对未来会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都会加深疫情中枢的上海人对未知的焦虑甚至恐慌。
二、医疗资源有限,医疗资源紧张的现状加重了人们的恐慌
上海卫健委2021年10月印发的《上海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1-2025年)》中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905家,核定床位共14.1万张;执业医师8.2万人,护士10.3万人,这样的医疗资源配备是领先国内标准水平的,但是面对汹涌而至的疫情,面对每日暴增的确诊病例,要完成检测、诊断、治疗等疗愈流程仍显捉襟见肘,医疗资源面临很大压力。
另外,除了新冠患者,其他特殊人群就医难,甚至可能无法及时就医的情况,更加深了人们的担忧和恐慌。
三、因防疫隔离带来的生活不便,收入减少,严重影响人们的情绪体验,降低人们的幸福感,抑郁、焦虑、恐慌、怨怼、愤怒等负向情绪变化明显增加。
以下数据图表,反应了这一客观事实。(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我的来访者,处于上海疫情中心的小鹿就在四月初的一次电话咨询中无限悲伤的说:“老师,我一个无肉不欢的人已经两周没碰过荤腥了,我很郁闷,这日子真难熬啊!”
上海本轮疫情复杂而严峻,经历两个月的持续抗疫,隔离在家以身守沪的人们如今终于盼来了疫情平稳的好消息。目前采集到的数据显示,上海各区核酸阳性感染人数近几日出现持续整体回落,全市境内已无疫情高风险区,很多地区已经实现或者即将实现社会面清零。
注:以上数据来自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
今天(5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再次明确指出,目前全市抗疫工作正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拯救生命的努力依然在继续,与此同时,持续抗疫的上海人民终于感受到了疫情可能消减,生活即将解封的曙光。
此时,如何调试自己的心理状态,在疫情持续的日子里继续坚持,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就成了每个守沪市民亟需解决的问题。以下几点建议也许对这个时刻的你会有帮助。
一、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洞察它,接纳它。
前文中我们提到了疫情中影响人们情绪体验的几类事件,如果你也被它或它们困扰,不妨在每个情绪波动的当下,学习觉察自己的情绪,看清楚到底是什么让自己受到搅扰。
你首先需要给自己当下的情绪命名。你可以先做一个深呼吸,让自己和失控中的情绪稍微做个隔离;然后你去体验那个情绪是什么,你可以说“我现在很愤怒/悲伤/抑郁/焦虑”;再次你去感受当你处于当前这个情绪中的时候,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出现不适,找到那个不适的地方用手温柔的呵护它;最后,你可以重复以上流程。凡此几次,你会渐渐体验到内心由情绪激昂到平和宁静的美好感受。
二、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我们之所以被情绪困扰,是因为我们常常产生一些不合理信念。基于这个理念他创建了情绪ABC理论:A表示事件,B表示个体对这件事的看法。C表示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引发的,而是由于个体的信念(B)引起的。如下图所示:
因此,若想改变消极情绪C,只需调整我们的想法B,而不是去改变事件A,因为已经发生的事情通常是客观的存在。
比如上文提到的我那个两周没吃到肉而感到郁闷焦虑的来访小鹿,他觉得“无肉使我郁闷”事实上,餐食无肉(事件A)让他联想到习惯被打乱生活变无序,这种对生活的失控感(想法B)让他茫然无措因而郁闷焦虑(情绪C)。如果他把失控感(想法B)变成掌控感(想法B‘:这样的情况下我能依据现有资源开发新口味的掌控感),那他体验到的情绪很可能是新鲜感,创造感,甚至是满满的自豪感:物质这么匮乏的情况下,我也能活的挺好(情绪C’)。
如此一来,负向情绪变了,心境就会改变,生活也会慢慢改变,变成他喜欢的那个样子。
三、除了学习情绪的自我管理,主动寻求专业人士的心理援助,更能让困境中的我们恢复元气。
心理学家一致认为,重大灾难对经历者产生的心理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次生灾害”。国内知名心理学者徐凯文博士曾经面对媒体说:“没有任何一场灾难,像今天的新冠疫情这么复杂,席卷全球,造成持久和严重的影响。”新冠肺炎对人类的冲击之所以巨大,是因为它是呼吸系统疾病,极易激惹起人类生命早期对死亡恐惧的深邃记忆,窘迫的呼吸会令人直面死亡的威胁,生死对决的惨烈和决然会持续影响身心健康。
疫情防控期间往往多发情绪崩溃、自杀、猝死等急性事件,大多是个体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而造成的恶行事件。避免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持续的专业心理干预。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约一次心理咨询呢?也许这则被广泛网传的精卫中心短信可以做个参考:
这当然是笑话,但如果你感觉长时间心理不适、沉浸在某种情绪状态无法调整,甚至出现幻觉,那就快点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吧!
咨询师推荐:乐天心理天津咨询师 孟玮
作者:乐天心理天津咨询师 孟玮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