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态势的升级,各项社会活动已经被封停,隔离在家成为常态。
在这段“特殊”的时间里,不少爸爸妈妈可以暂停手中的事项,“宅”在家里陪伴孩子们。但令很多家长们心累的是,这段亲子时光并没有想象中的静谧美好,狭窄的家中,孩子没有社交和活动空间,面对着遥遥无期的网课和辅导,家长们仅有的耐心被迅速消磨殆尽。
每天面临的种种琐事让也家长们情绪逐渐烦躁,这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家庭氛围。家长们和孩子各自心情烦闷,即使相处时再小心翼翼,也总会因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冒起无名之火,发生争执乃至激烈的对抗。
近段时间来也陆续有客户在网上咨询我们如何与孩子相处的心理知识。
我想,这应该是当前家庭普遍面临的问题。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情绪转移”,是指当个体的情绪超越阈值时就会将满溢的情绪宣泄到更为低级的对象身上去,以此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稳定。这种情绪的转移既包括好情绪,也有诸如愤怒、郁闷性质的坏情绪,不过一般来说,坏情绪的转移效率远超出好情绪,就如同病菌一样,具有高传染性、高破坏性。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在心情愉悦时,想要同别人分享,但往往很难做到让其他人感同身受;但如果是负面情绪,只要简单地几声叹息、摆个脸色,就足以让其他人原本不错的心情迅速败坏下来。
为什么疫情防控期间,亲子关系比起以往更难维护?为什么心理健康成为封控阶段的主要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封空期间,狭窄的环境加剧了焦虑情绪的传播。
很多时候,家长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就已经通过一些行为动作将焦虑转嫁到了孩子的身上。比如说,家长买菜不顺利,恰逢孩子在餐桌上挑食,顿时就会冷下脸来训斥;比如说,孩子完成网课后写作业,教师要求家长辅导,很多家长们就会习惯性地絮絮叨叨,指指点点;再比如说家长因为疫情工作进展不顺利,经济压力骤袭,以沉闷阴郁的面孔示人,孩子会自然感到气氛压抑,心情也难以明朗开来。
疫情的反复确实令我们大为头疼,但坏心情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想要走出困境,改善亲子关系就要先做到静心,少说话少指责少议论,更不要将生活和工作的不顺带到家庭中来。3岁的孩子有敏锐的情绪感知能力,7岁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自我觉醒认知,家长的每个动作,每句话语,孩子们都能感受到背后的情绪变化。所以,家长们不要成为焦虑情绪的输出机器,要控制好自身情绪,改变想法观念,尝试积极有意义的行为,让生活变得明朗起来。
一、与孩子开诚布公
如果家长处在不安全的感觉中,很容易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家长就要学会和孩子交流沟通,倾诉自己的想法观念,取得孩子的理解和认可。
家长要首先放下威严和架子,控制语言和情绪,主动去与孩子谈疫情、谈生活、谈困难,这样既可以疏导内心的焦虑情绪,又能增加家庭亲密度。比如在食物方面,家长可以如实告诉孩子物资供应的困难,并与孩子共同尝试食材的创新做法,这样可以克制挑食、厌食的习惯;比如在空间和时间划分方面,家长可以与孩子约定各自的区域与活动,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保持家庭空间的相对独立,让彼此不再冲突。
二、开展多项室内活动
注意力转移法是解决焦虑直接有效的途径,家长与孩子若是整日将交流局限在作业的辅导上难免会滋生矛盾,如果有丰富的活动介入,就能为亲子关系抹上润滑剂。
室内空间虽是有限,但可以进行的活动却丰富多样,家长们可以依据孩子的年龄阶段适当性选取。在3-7岁的孩童阶段,为孩子们讲故事、读童话、听音乐都是很不错的沟通方式;8—16岁的孩子,好奇心强,自我意识重,家长们可以适当为孩子安排家务活,陪孩子聊天、看综艺节目,带孩子阅读或是简单的室内运动,让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如果家中有成年的子女,家长们停止絮叨行为,给予他们足够的私人空间。
结语:
家长与孩子不是天生的对立关系,只要家长们可以多点耐心、多点包容,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自我空间,那么孩子也会乐意与父母交流、谈心。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于用心的维护,封控期间,家长们要管理好情绪,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焦虑情绪的宣泄体。@上海乐天心理
咨询师推荐:乐天心理专家咨询师 白祯臻
作者:汪昊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