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社会流传着一则经典的故事,经过翻译后是这样的:
首相撒切尔夫人在结束忙碌的工作后回到家,去敲响卧室的门,正在读报的丈夫听到声音后抬头一问:“你是哪位?”撒切尔夫人答道:“我是英国首相。”丈夫无动于衷,再次询问:“你是哪位?”这时撒切尔夫人猛然醒悟过来,便以一种温柔的口气回答道:“我是你的妻子,撒切尔夫人”。直到这时,丈夫才打开房门。
这一故事揭示的是社会普遍存在的场景,个体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同时扮演着多种的角色, 在外你是企业领导或职工,在家你是为妻子或丈夫,也是孩子的父亲或母亲,但在长辈面前你是儿子、女儿,还有其他包括朋友、邻居、学生等等的身份。面对不同的场景,基于身份与角色的转换,我们会尽力去呈现与之贴切的形象,如为了工作我们要给领导积极正面的印象,在朋友面前可以放浪形骸,在陌生人面前则保持严肃端庄,对于这种种的变化,都可以用一个名词来概括,即“人格面具”。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人们在与外界沟通时,为了遵守社会规则而不得不压抑自我,针对不同的社交场合与环境而表现出的不同外貌假象。也就是说,人格面具的形成源于个体保护自我、维系存在感的需求,而不同人格内涵的形成则主要依据社会整体的认识与评价体系。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朋友们普遍认为你是一个大方不吝啬的人,而为了展现出与外界认知相符合的形象,也就是稳住人设,我们就会不自觉答应朋友的种种请求,有时甚至会选择损害自己的利益满足他人的要求,其实这种情况就是我们被别人的认知观念所“挟持”了。
当人们走进不同的场合,带上不同的人格面具时,在行为举止上也会做出相适应的改变。比如,举止粗鲁的人在公众场合也会收敛性格,掐灭烟头,自觉遵守礼仪秩序,以求更好地融入环境;再比如,在面对上级领导时,即使心里不耐也会委曲求全,小心谨慎。这些都是我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而选择带上适合的面具,以求获得社会的认同与认可。
但人格面具除了对我们融入社会、集体有益外,还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于我们来说,面对他人的善意或亲近,难以分清楚面具下的真实面孔,常常会被他人的假意欺骗。而对人格个体而言,面具过多会使心灵超载,且在不同面具间的反复切换难免引发矛盾,使得情绪失控。
在面对不同人格面具切换时所带来的冲击,我们究竟要怎样做才能保证游刃有余地游离在不同身份、角色的转换间,可以从以下几个路径入手。
一、脱离从众心理
人们之所以热衷于人格面具,目的是为了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并建立社交联系。但如果过度注重他人观念和意见,易迷失自我,失陷在人格面具构建的虚拟人格中。我们应当具备界限意识,分清楚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不要为了刻意去迎合他人而盲目弱化自己的标准。比如在面对他人不合理的请求时要做到拒绝,遭遇不公平的待遇时要敢于发声,不要顾及所谓的社交形象而让自己受委屈。同时要给予自我独处的空间,学会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能够认清自己的追求。
二、展现自我个性
心理学认为在群体中如果有个人持区别大众的意见,则要承受巨大压力。这也是我们会不自觉趋同大众,为自己戴上人格面具的原因。想要克服这种人云亦云的状态,就要发挥自我个性,彰显自我形象。第一,要坚持自我观点,不要因为个别人的反对而放弃,只要你心里认同就无惧别人的非议;第二,要提升自我能力,胆魄格局与个人能力呈正相关,一个见过世面、能力出众者往往以真面目示人,且鲜少遭到他人的反对;第三,要确立同一性,即知道自己的方向并向着方向去前进,只要你行动起来,就能战胜一切压力。不要害怕特立独行,表达自我、活得自在才是人生的真谛。
写在最后:
人格面具固然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融入社会生活,但长期佩戴也会迷失自我。不要做随波逐流,毫无目标的人,我们要勇于摘下面具,将最真实的面目展现人前。当我们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内心就会变得强大无比,再无畏惧与趋同!@上海乐天心理咨询
咨询师推荐:乐天心理专家咨询师 白祯臻
作者:汪昊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远程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