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周前,咨询室接待了一位焦虑的妈妈。她的儿子正处在初升高的阶段,但儿子没事,做妈妈的反而被压力给击倒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儿子就读的高中采取的是封闭式管理,原则上谢绝学生家长的陪读,要求学生自我实现自我管理。当妈妈的与孩子陪伴十数年,从未有过分离,不免对。临近开学的阶段,这位妈妈无时无刻不在为儿子的生活发愁,一会忧心他衣服、袜子不会洗怎么办,一会又担心儿子不会与人相处,被舍友孤立,一会又担心学校的伙食不合儿子胃口……
种种不好的念头在这位妈妈的脑海中来回周旋,导致她彻夜难眠,精神也萎靡不振。
这位妈妈的表现就是心理学上典型的“离别焦虑”,即个体在与某人产生亲密的情感联系后,在与之分离时本能地产生痛苦、不舍、不安等一系列不愉快的情绪。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年龄段较小的个体上,尤其是婴幼儿群体,因对亲人有较重的依赖,在分别时焦虑情绪更为显著。诸如我们常常会见到孩子哭闹着抗拒去幼儿园,或是在与妈妈分别时嚎啕大哭,这些都是孩子在抗拒分离而表现出的情绪发泄。
是孩童,部分大人也会经历分离的焦虑。正如来咨询的那位孩子妈妈,她就是典型的分离焦虑症,但区别于孩童的哭闹形式,这位妈妈并未直接承认自己害怕与孩子分开,而是通过表达对儿子担忧、忧虑的方式去宣泄内心的焦虑。
心理学认为分离焦虑的出现与不安全感有关。安全感是人的情感需求中不可忽却的因素,它主要的作用是稳定情绪,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想得多,易将事情片面夸大,从而表现出敏感、多疑或是易怒等多种情绪过激状态。分离焦虑的产生机制就是因环境的剧变而导致个体与熟悉的环境相脱节,无法得到归属感,从而滋生焦虑情绪。
青少年时期是情绪波动最为剧烈的阶段,也是分离焦虑的多发期。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走出现状,积极探索新环境。如果一味地溺爱孩子,不肯放手,选择包办式培养,会无限度延长孩子的适应期,加剧分离焦虑,导致他们难以及时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差异感,养成所谓的依赖型人格,这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一种摧残!
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要及时放手,给予孩子施为的空间,鼓励他们告别依赖、走向新天地!
一、提升孩子的独立空间
父母要有边界意识,懂得适时放手,让孩子逐步学会做自己的事!不同的阶段,孩子能力不一,家长要有序提升孩子的独立能力,给予适当的空间和时间。比如,在一至三岁时,让孩子学习自己走路、吃饭以及穿衣;四至六岁时,让孩子能够自己玩耍,不再哭闹着找父母;七至九岁时,让孩子能够平静地接纳上学,能够独自睡眠,能够交新朋友;……
父母要一步步放手,逐渐扩大孩子的独处时间与空间,以此提升他忍受分离与孤独的能力。只有让孩子学会独立,接纳分离,才是对他一生有益的教育。
二、重塑分离的定位
两三岁的孩童已经有了初始的“自我认知”能力,可以辨别你、我的区分;五岁的孩子能够理解一些基础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分离什么是独立。在这一阶段,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孩子对“分离”的认知。如果你是愁容满面,孩子就会认为分离是不好的事物,而抗拒分离,加剧焦虑。父母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让孩子知道分离之后还会重聚,并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去鼓励分离,祝福离别,以此减轻孩子的恐惧。在孩子升学时、访友时、离家时,父母要多为他们展示美好的画面,激发孩子的向往与追求,让他们不再抗拒分离。
三、给予精神的支持
每个人都要精神上的归属,即使是游子也不例外。在鼓励孩子独立自主的同时,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能够自信十足地去探索新世界。家长要去做开明的父母,对孩子的探索给予鼓励与赞许,在逆境时给予支持与帮助,要明确自己的指责与距离,以此激发孩子的信任,让他明白家永远是他坚实的后盾,才不会让眷念成为前行的阻碍。
写在最后
好的教育方式是父母与孩子互相滋养和成长,孩子在充满信任的环境下变得独立自强、积极自信,家长在教育与自省中学会包容与接纳。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父母要明确定位,保持适当距离,懂得适时放手,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精神的独立,才能让他们去往更广阔的天地!最后,上海乐天心理祝愿所有父母都能心愿有成!!
咨询师推荐:乐天心理首席咨询师 李箐
作者:汪昊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