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咨询室里的这对母子正陷入艰难的对峙:妈妈低垂着头,双肩微耸,一缕早生的华发滑落鬓角,随着加重的呼吸轻轻颤动,整个人看上去隐忍萧瑟。儿子背靠沙发,微微仰头,目光飘渺,似乎聚焦于某处深邃的未知,只有抓着膝盖的手紧绷着,出卖了此间少年桀骜表情下的紧张无措。
这对母子之间发生了什么?
他们是跟随我亲子课程半年的咨客。小张14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张妈初涉中年,正是家事繁乱事业蹉跎的人生光景。这对母子间的日常家事里,多得是青春懵懂浸润中年彷徨酝酿出的人间况味。
小张这次被张妈妈拽来我的咨询室,是因为娘俩前一天饭后闲聊中起了争执。
原来,张妈前一天去学校给小张缴下一年学费,顺便跟老师们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好几位老师都反应:小张同学在校表现挺好,认真听课,按要求完成作业,成绩中上,唯一差点事儿的就是他的字儿写的太烂,作业、试卷的卷面都非常凌乱。语文老师更是翻出小张的作文本,痛心疾首的跟张妈妈强调:“您看他写的这字儿,您认的出来吗?!其实咱孩子作文内容写的不错,可这卷面太差劲了!汉字书写不规范甚至无法辨认,考试时候少说得多跑个4-5分,孩子多吃亏啊!您回家好好跟他聊聊,一定得下决心把字儿写好,咱不高要求,至少每个字都得清晰可辨啊!”
小张的火星文书法,张妈是见识过的,可被老师们轮番郑重警示还是头一回。张妈觉得这事儿的确很严重,于是晚上吃完饭就跟小张谈开了。
然而母子谈的并不顺利。
你或许觉得他们娘俩的矛盾和大多数青春期亲子矛盾相同,无非是妈妈强势儿子逆反。事实却并非如此,张妈跟随我的亲子教育课学习过一段时间,对如何与自家青春期的小孩沟通已然成竹在胸,从技巧到内容都能拿捏到位。引起娘俩对峙的不是无法沟通,而是小张同学一句轻飘飘的吐槽:“妈,还不都是因为我小时候你没强迫我苦练!那时候您要是更严格要求我,我肯定写的比现在好!还有别的方面也是这样,比如画画、练琴、学英语,小时候要是你能多强迫我,我现在各方面肯定都优秀啊,至少不会总被老师找!”
张妈听孩子这么说,咯噔一下,真是怒从心头起啊!忍不住大声质问:“你这孩子这么说话真是没良心!你忘了当初我是怎么劝你坚持练下去,你又是怎么不乐意,怎么反抗我跟我折腾的了?!那些半途而废的兴趣班,不都是你自己坚决停的吗!当初你要我尊重你的意见,你要快乐的童年,我依着你了,现在转头你就不认账了,竟然还埋怨我!“
“妈,您这么说我也觉得冤枉!对,您说的没错,那是我的选择,可那时候我多小啊,我懂什么啊,可您是大人,我不懂您还不懂吗?!您那时候不强迫我,现在要我改!我现在都习惯了,哪那么容易改啊!你,还有老师们都说我,我还不乐意呢!”小张同学也是越说越委屈,大声吵吵着。
张妈妈听了儿子这话是真气着了。眼前的儿子抱胳膊梗脖子,负气又倔强,张妈看着他瞬间百感交集,仿佛有一万头羊驼在心头奔腾而过,每只头上都绑着俩字儿:揍他!张妈又赌气又寒心又觉得没法跟个孩子讲清楚自己心里的万千委屈。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为了避免更大的摩擦,张妈只好偃旗息鼓,母子俩不欢而散。
于是转天,窝火的张妈拽着同样窝火的小张来到我的咨询室。
小张母子俩遇到的这事,在家庭亲子之间并不少见。早在经典情景剧《家有儿女》中刘星就奉献过这样的桥段。很多家长顶住周遭鸡娃内卷的压力,遂了自家小孩儿不上各种“班儿”的意,到头来,却要面对孩子们长大以后的质问:“当初你为什么不严格要求我,我那时候小不懂事,你是大人,难道不知道强迫我坚持下去对我以后好吗?!”
哎,这样的灵魂拷问,让熊孩子们的老爹老妈情何以堪!正如张妈的泣泪控诉:“我强迫他,他觉得是我不尊重他;我不强迫他,他又怪我没尽到监护之责,反正都是他有理我有错!我可怎么办呢?”
如果长大的孩子跟父母提出这样的疑问,如何回应他们呢?这在家庭教育中,还真是个技术活!
首先,觉察情绪。
当被孩子如此质问,家长要先觉察自己的情绪,看看自己此刻感受到的情绪体验是怎样的,为什么自己会沉浸在这样的情绪里,这个情绪带给自己怎样的提示。
比如张妈妈,她听到孩子的诘责感到愤怒、委屈、失望、无力,此时就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被孩子“冤枉”会如此介意,心情郁郁意难平。当张妈妈对自己的情绪充分觉察以后,她不但会与自己当下被激起的热烈情绪做初步隔离,更会回归理性,看到自己需要调整的部分,同时尝试探索孩子为何提出这样的“质问”。
其次,把“回怼”变成“肯定”。
张妈说“你这孩子没良心”,是她感到自己被儿子“指责、攻击”之后在应激状态下的回怼。对孩子而言,妈妈的这句话是对自己的评价:不友好、不和平、充分否定。对张妈来说,这句话把儿子直接订在不仁不义的对立面上,除了宣泄妈妈的不满,没有任何意义。
此时对维系亲子关系更有利的表达不是“回怼”而是“肯定”:肯定他有自己的见解,肯定他敢于表达意见的勇气,肯定他对自己思想发生变化的觉察力。
可以试着这么说:儿子,看起来关于这个问题你有了新想法!你愿意跟我分享,这真好!你刚才是说我在你小的时候应该对你更严格一点,这跟你之前的想法不太一样啊,你怎么想到的?
类似的陈述,会把双方的注意力从情绪对峙的困境里拉回来,不再争论前事对错,着力思考当下发生了什么。
再次,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改变,共同探索这个改变背后的动力。
当家长把焦点聚焦于孩子前后“观点不太一样”,又鼓励孩子阐述的时候,孩子们通常会愿意自我论证——他们会尝试疏理自己的想法,会花更多功夫阐述自己今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最终在这样的梳理中,他们会找到符合当下情境的逻辑自洽,他们甚至会体验到自己对同一事件认知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自我探索的乐趣,让孩子们有机会体验到更多的自信和自尊。
家长需要做的是倾听。你可以说:“哦,原来你是这么想的呀,为什么呢?”此时,没有被否定,没有被斥责的孩子会受到鼓舞,他们会很愿意继续发掘自己产生这种想法的内在动力,甚至开始分析自己遇到的困难。比如,在咨询室里跟我对话的小张同学说:“其实我也想能做的更好,可是有时候我觉得很多事都形成习惯了,真的很难改!我觉得自己可能做不到”。
很显然:孩子长大了,他开始认同周围的评价标准,这是表象;“想做的更好”是孩子改变的动力;而积习难改,信心不足是孩子遇到的困难。
最后,跟孩子一起探索这样的问题:当下可以做点什么才能修正之前的偏差,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孩子开始考虑到“我”的时候,是非常棒的引导孩子“自我负责”的契机。孩子跟家长提出这样的质疑,有一个潜在的心理认知:我目前这样,是因为你当初没有对我严格要求。这种托付心态在青春期孩子中非常普遍。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一方面他们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他们仍然习惯于自己的生活被家长辅助和安排。此时家长要学会让孩子逐渐体会到“我可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任”。家长怎么做呢?可以自我反思为孩子做个模版,你可以说:“我仔细想了想你刚才说的话,我觉得儿子你真是长大了,对很多问题开始有新的认识了。你说的话有道理,我当时也可以做的更灵活一点,比如当你特别抵触某个练习的时候我可以降低你的练习频率,陪你慢慢熬过去,而不是直接气哼哼的喊停,那时肯定有更智慧的做法。小时候的事儿都过去了,不如现在咱俩一块动脑子想想,怎么做可以更好解决现在的问题。”
然后亲子可以就当下的困境深度探索,并且制定出可行的调整计划。
张妈和小张同学就商量出:“小张每天临字帖张妈监督提醒,直到小张自觉完成。”这样一个方案。
事实上,“你是大人,为什么不懂逼我”这样的质问,在大多数孩子心里都是存在的,类似的问题还有“你为什么不多陪陪我,你为什么不多给我钱,你为什么不多爱我一点。。。”这是孩子们对爸爸妈妈的不满也是他们对爱的渴望。不那么幸运的是,这个渴望在孩子看来总是落空。这并不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充足,而是因为孩子们渴望的父母之爱异常弘大,根本没有明确的边际。当他们在现实中发现,原来父母不是无所不能的时候,他们会对爸爸妈妈感到不满或愤怒,从而质疑甚至批判父母。他们也必须经由对父母的质疑确认、再质疑再确认来完成“我”与客体世界的融合。这种质疑或批判,会激发孩子们的“攻击性”,让他们更有力量带着与父母、与旧世界的分离和丧失,去创建自己的新世界。
因此,父母面对孩子质问时的的智慧回应,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它就像是一支杠杆,可以撬动孩子们的生命动力,激励他们探索自我、疗愈自我、成就自我,激励他们突围原生家庭的桎梏,在自己的人生版图中开疆辟土。
——基于咨询伦理与规范,本文案例中相关信息已经过处理,并且得到来访者授权,请勿对号入座。
咨询师推荐:乐天心理天津咨询师 孟玮
作者:乐天心理天津咨询师 孟玮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