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最近4岁的丁丁总是一个人神神秘秘地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任凭家人怎么喊他开门他都不开。
“丁丁,吃饭了,你在干什么啊?开门!”妈妈喊丁丁吃饭。
“没什么,我过会儿再吃。”丁丁回答妈妈说。
妈妈带着疑问推门走进去一看,丁丁正在摆弄一个魔方,而妈妈并没有给他买过这样的玩具。
“丁丁,这玩具你从哪里弄来的?”妈妈着急地问。
“我从幼儿园带回来的,我很喜欢,所以拿回家玩玩。”
“你告诉老师或其他同学了吗?”
“没有,我自己放进书包带回家的。”
妈妈没作声,第二天送丁丁去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将魔方归还给了老师,并要求丁丁向老师道歉。
丁丁只好低着头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本以为丁丁会知错就改,可没过几天,妈妈又意外地发现丁丁书包里装有写着其他同学姓名的课本,还有老师使用的教具。妈妈找丁丁问原因,丁丁却说自己没拿。妈妈非常着急,心想:孩子小小年纪,怎么就养成了偷东西的坏习惯呢?这该怎么办呢?
在这,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偷拿行为的背后,背后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01. 对物品的占有欲
当孩子对某一物品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占有欲,却难以使用正当的手段得到,因此只好偷偷去拿。有时候还会因为其他小朋友在自己面前炫耀玩具而自尊心受到伤害,进而出现这种行为。
02. 为吸引别人注意
很多家庭经济条件不错的孩子,常常会出现“偷窃”行为,究其原因就是家长忙于事业,对孩子的感情投入太少,结果孩子只能通过“偷窃”行为换取父母的感情付出;再比如,很多孩子由于缺乏正确认知,认为把“偷窃”来的东西分给别人可以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体会到做“英雄”的内心满足感。
03. 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
孩子“偷窃”东西,也可能是为了缓解紧张或发泄内心的不满。比如,几个小朋友因为抢东西发生争吵。没有得到的孩子便可能会在他人不注意时,偷偷地将东西据为己有。
虽然偷拿不是好事,可父母也不必对此事惊慌失措,甚至认为孩子有做贼的潜质。只要在分析孩子具体心理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的现象就可以避免。
01. 使孩子形成物权意识
当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未经别人同意就将其据为己有时,父母要教育孩子:“东西是属于别人的,你不能因为喜欢就随便拿走。如果非常想要,可以通过购买或以物换物的方式得到。”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所有权”的确认。比如,对家中的物品,让孩子先说一说各自属于谁,然后在该物品上标记姓名,并与孩子制定一个使用规则:未经他人允许,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拿走他人的物品。之后,父母要示范给孩子看:收拾玩具时先问一问孩子的意见,让他明白自己是玩具的主人。
02. 利用孩子的愧疚心理
如果你发现孩子偷拿了别人东西,务必督促孩子把偷来的东西当面还给人家,比如说:“明天你一定要还回。”“你如果不还,我会去帮你还,这种方式你愿意吗?”这样做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还可以让孩子在归还东西时体会到偷东西带来的不愉悦感,利用孩子的愧疚心,强化孩子的自控意识。
03. 利用孩子的内疚情绪纠正之
父母可运用语言,来激发孩子的内疚情绪,从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首先,父母要通过同理心让孩子体会对方的处境,促使孩子产生内疚心理,从而意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之处,并主动改正。比如,当父母发现孩子偷拿其他同学的画笔时,父母可以这样说:“某某小朋友丢了画笔,他没法画画了,他哭得可伤心了……”另外,对有这种行为的孩子,父母也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些自己遭遇偷窃行为时的痛苦体会,比如自己逛超市时,被小偷偷了手机,当时非常着急,等等。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种利用孩子的内疚情绪纠正偷窃行为的方法十分有效。
写在最后: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屡教不改,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严厉惩罚,比如,告诉孩子,再不悔改只能请警察叔叔来帮忙,这样的心理施压,可以让孩子摆脱偷拿的坏习惯。
咨询师推荐:乐天心理主任咨询师 暮夏
作者:乐天心理北京咨询师 暮夏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