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轩家的小剧场:我要学电吉他。
子轩:妈妈,我想学电吉他。
妈妈:你要学电吉他!这话从何说起呀?
子轩:前两天我们学校艺术节,学校有个电吉他小乐队,他们现演了一场rap,太炫酷了,我超有感觉。
妈妈:你看着眼馋,所以自己也想学?
子轩:对呀,其实我想学电吉他这个事儿也不完全是因为看到他们,以前我就对电吉他感兴趣。
妈妈:哦?宝贝儿啊,你现在又对电吉他感兴趣了?!来,你跟我过来。
妈妈带着子轩来到储物间。
妈妈:你看,这是你5岁学架子鼓时留下来的练习鼓和练习锤。你学了多半年吧,花了1万多,结果学一半再不去了。
子轩:这个不能算,架子鼓是你要我学的,不是我想学的。
妈妈:好,咱不算这个。你再看这,这是节拍器。当年可是你非要学钢琴才不去学架子鼓的,咱报班学了钢琴,这回学了有一年吧。还好,我这回捂住钱包,只买了节拍器,没买钢琴!要不然咱家又得多一个高价废品。
子轩:妈妈!没有钢琴,我怎么坚持练习呢?再说我那时才6岁,能坚持学一年已经很不错了。
妈妈:好,宝贝儿,你说咱没钢琴练不了,对吧?你再看这边,这是木吉他。你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看见别的小朋友弹木吉他觉得好,非要报班儿学习木吉他。结果到六年级你又不干了。
子轩:唉呀,妈,您这脑子太好了!六年级小升初学业太紧张,可不就停了呗。
妈妈:哦,小学课业紧张,你现在念高中,这课业反而不紧张了,所以又想开始学电吉他了,是这样吗,孩子?
子轩:哎呀,妈妈,这次我是真的想学,我保证能够坚持下来,而且每天都练习!
妈妈:满嘴跑火车糊弄老母亲!你这是小人常立志,我可不信你了。
子轩:妈,你又这样!你对我不是打击就是怀疑,真没法再跟你说话了。
母子二人因为是否学电吉他的问题,陷入冷战。
孩子是否要学习一样艺术课程,这是每一个家庭在孩子成长中几乎都会遇到的问题。家长们最大的槽点就是花钱花精力给孩子报班找老师,但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却问题频出,最难搞定的就是“练”不下去。
与子轩家的情况相似,苗苗家遇到的问题是这样的:苗苗是个7岁的二年级女孩。去年9月份,在苗苗强烈要求学钢琴。苗苗妈妈之前听了太多关于孩子练琴无法坚持下去的事,所以在答应孩子学琴之前就跟苗苗反复强调,如果学了就必须坚持,不能半途而废。苗苗答应的很爽快。前半年她积极上课,认真练琴,苗苗妈妈特别高兴,果断给孩子买琴。可是没想到,自从家里有了钢琴,苗苗练琴就各种磨叽,搞得家里一提练琴就鸡飞狗跳!
苗苗虽然不愿意练琴,但是她很喜欢上乐理课,乐理课是大课,就是识谱唱歌。老师说苗苗在乐理班表现的特别积极,试唱大声响亮,平时也喜欢唱歌。可就是只要让她练琴就特别困难,跟孩子一聊练琴的问题孩子就回避。苗苗妈妈很纠结,这琴还要不要学了?
说苗苗和子轩遇到的问题相似,是因为在他们的案例中,有一个相似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对待“艺术”学习的底层逻辑矛盾:孩子对艺术学习始于兴趣,也终于兴趣;家长对艺术学习大多源于更现实的考量,比如是否有利于升学,是否性价比合适,是否足够有面子,等等。在这件事情上,孩子的初心没有改变,而家长们往往想的太多,变得太快。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那孩子们没长性,难道就纵容他们想一出是一出?其实并非如此。对于如何帮助孩子对某项艺术活动保持持续的兴趣,心甘情愿的为了自己的兴趣投入身心甚至勤学苦练,家长可以做的其实有很多。
首先,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之初,为孩子准备一个足够他深入体验的场景。
如果你想培养孩子演奏某个乐器的爱好,你可以给孩子创造接触这些乐器,感受这些乐器的机会。你跟他说一百遍弹钢琴是如何的优雅不如让他在朋友们的家庭聚会中,自己去发现流淌的乐音和弹奏的琴者是如何魅力四射。
其次,家长要学会为孩子植入自信,自强的”心锚“。
即便你发现孩子是真的喜欢上一项艺术活动,也不要轻易为他做决定是否深入学习,更不要头脑一热就掏腰包把他喜欢的东西抱回家。而要把是否深入学习以及如何学习这件事完全交给孩子来决定。这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孩子自我负责的品格,更是让孩子体验为了自己钟爱的事情不懈努力,从无到有,一点点获得成功的过程。
在这个体验中,孩子会不断的鼓励自己,肯定自己,这是一个孩子建立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感受会成为孩子的”心锚“。“心锚”是个心理学名词,是指人们内心的情绪与行为之间建立稳定的链接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孩子在实践中体会到“我可以做到,我可以做好”,他因此感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这些良好情绪与行为之间形成链接,这就成功的为孩子植入了“心锚”。孩子拥有稳定乐观的心理状态,就比较容易克服困难,继续为了自己的爱好而努力。
第三,作为家长,你要了解,孩子即便特别热衷于做某件事,他也会有倦怠期,他也会经历“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是“指人体肌肉工作强度不大,但由于神经系统紧张程度过高或长时间从事单调、厌烦的工作而引起的疲劳。”这样的体验,相信不过多解释,大家都能感同身受。这种倦怠有时候是周期性的,当陷入疲劳周期的时候,适当的降低强度,增强趣味性,增加奖赏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如果之前每天要求孩子练琴半小时,那么倦怠期的时候,可以改成每天练习三次,每次10分钟,同时穿插更有趣的活动,或者适当满足孩子的某些愿望。这些调整都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度过自己的倦怠期。
第四,鼓励而不是遏制孩子发展新的爱好。当孩子发展出新的兴趣以后,要与孩子商讨如何应对新旧爱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改变,引导孩子考虑如何更合理的安排生活。
很多家长这一点做的差强人意,当他们发现孩子表示要为新爱好投注精力的时候,大多言语上打击调侃,甚至嘲笑挖苦。即便决定依孩子的心气儿找老师学习,也会抱怨威胁:你看看,我这回满足你的要求了,你要是再坚持不下来,咱新账旧账一块算!
孩子们的“三分钟热度”现象,非常符合他们的大脑发育水平。对某个兴趣长期保持注意,甚至为了这个兴趣坚持付出行动,这两个密切相关的功能,主要由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在儿童、青少年时期,人类大脑的前额叶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集中注意的控制能力和执行能力也在逐步发展中,让他们对自己具有“钢铁一样的意志力和执行力”是不可能的。
比如子轩又要学电吉他的事,后来子轩爸爸就解决的很好。他为这事儿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共同商讨了解决方案:子轩自己去寻找满意的正规机构和老师;购买课程和吉他的费用子轩需要用压岁钱负担一半;制定练习计划,每天核定练习半小时;妈妈提供协助、负责监督,如果子轩没有每天练习,妈妈有权收回买课程和吉他的费用。这个解决方案全家一致通过。
最后,家长要时刻回归让孩子学习艺术项目的初心。
你是奔着让孩子走专业路线去的,还是只想让孩子陶冶情操?发心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大相径庭。
回到苗苗妈妈的案例中来,当初给苗苗报班学钢琴,是因为孩子的兴趣,目的是要增强孩子的音乐素养。后来,孩子又喜欢上乐理课,爱练声爱唱歌,这仍然是在增强孩子的音乐素养,这和让孩子学琴的初心是一致的,如果练琴搞得一家子鸡飞狗跳,干嘛不顺水推舟让孩子按自己的天性发展呢?不同音乐形式传递的美好感受是相通的,给她时间,也许过不了多久,她又会开开心心的练琴呢!
关于孩子学东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件事,按照以上几个方面认真尝试,相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又将呈现“母慈子孝”一派祥和的景象了。
咨询师推荐:乐天心理天津咨询师 孟玮
作者:乐天心理天津咨询师 孟玮
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