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和亲近的人好好说话尤其体现教养
很多人都有一个超能力:对领导、同事、客户、不熟的人等,特别有耐心,不管对方的观点我们有多么不认同,也不管同一个问题我们已经解释了多少遍对方还没有听懂,我们都可以做到温声细语、礼貌有加。
可一旦这些事情落到父母、爱人、朋友等自己亲近的人身上,我们就会像火药桶似的一点就着:给你说了多少遍了,怎么还不懂;不和你说了,反正说了你也不懂;你知道什么呀;你连这个也忘记了吗……
好像,我们总是将最好的脾气留给外面的人,而将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近的人。
很多人在向亲近的人发脾气之后,也曾后悔过:我应该好好和父母、爱人、朋友说话的,下次一定要改正这个毛病。
可下次复下次,就像恶性循环,我们总也摆脱不掉“朝最爱的人,发最大的脾气”这一本能反应。
周国平老师曾说过:“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种教养。我们要警惕本能,培养教养。”
要想克服对亲近的人挑剔这一本能,我们需要先了解自己是出于哪种需求而向亲近的人发脾气。
02 希望做最真实的自己
去年年底,拼多多员工下班回家路上突然昏厥倒地,抢救无效去世。拼多多回应:你们看看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
虽然拼多多后来辟谣澄清此回应非官方回应,但这一句话道出了很多打工人的辛酸。在外拼搏,考验的是体力、智力、情商、能力,承受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踢猫效应”,指的是当人有负面情绪时,会随着社会关系链从高到低进行传递,而无处发泄的最弱者便是最终的牺牲品
在外面,我们很难做真实的自己,所以当面对亲近的人时,我们知道与对方的关系比较安全,就会想要做真实的自己,表达自己当下最真实的情感和感受,可这不应该成为将亲近的人变为“被踢的猫”的借口。
胡适曾在《我的母亲》中写道:“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情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情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别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
可见,一张愤怒、不耐烦、生气的脸,带给对方的是极大的伤害。
在最亲近的人面前做真实的自己,本无可厚非,但要注意表达方式。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作者指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也就是观察自己此刻的感受和需求是什么,为了改善当下的状况,你的请求是什么。
当下一次发现自己在愤怒的边缘时,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是因为什么而生气,体会一下自己的需要,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感受,从而缓解冲突。
03 追求权力掌控感
经常对亲近的人发脾气,发脾气的一方也可能是在玩儿权力的游戏,想要在这段关系中追求更高的权力。
比较舒服的亲密关系,应该是有边界、互相尊重的,也就是在这一段亲密关系中,你可以感受到爱和归属感,也能获取一定的独立感和尊重感。
但很多亲密关系不仅没有边界,而且会经常出现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比如在亲子关系中,父母经常会通过对孩子专业的选择、学校的选择、工作的选择等进行干涉,来获得对孩子的掌控感;在情侣关系中,一方会通过不断向对方提大大小小的要求,不断为了一些小事儿争吵、冷战,来考验对方是否是真的爱你,并确认自己在这段情感中的是不是处于最高地位。
可是,在不对等的亲密关系里,发生的多是悲剧。比如说因为一个鸡腿而引发的妻子冲动杀死丈夫的事故,还有因父母控制欲强而导致孩子跳楼的惨剧等。
在亲密关系中,重要的不是计较谁的权力更大,而是要多多考虑双方的感受,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段关系中受到滋养。
美国情绪管理专家Dr. Ronald经研究发现:极端的愤怒,一般持续不会超过12秒,爆发时毁灭一切,过后渐渐平静,控制好这12秒,就能阻止负面情绪造成严重后果。
愿你能好好控制负面情绪到来的这12秒,将更好的脾气留给最亲近的人。
咨询师推荐:乐天心理专家咨询师 白祯臻
作者:于彤彤
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