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很多父母说:你早听我的还至于现在这样?你为什么就非得这样,为什么就不能听我的?但作为父母,你让孩子事事听你的,可是你有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给他充足的空间进行自我探索,让他成为自己吗?
01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讲了9个不同家庭,关于母亲通过不同形式对孩子进行控制的故事,其中林茉莉的故事最贴近生活,也最让人唏嘘。
林茉莉是一名品学兼优的高中生,文静乖巧,家境优渥,看似前程似锦,却选择在家中阳台跳楼自杀。
随着剧情的推展,林茉莉自杀的原因也逐渐清晰明了。
林茉莉的母亲是一位留美硕士,有了孩子以后,成为全职妈妈,照顾孩子。可她对于自己放弃事业这件事耿耿于怀,加上丈夫是系主任,所以把教育孩子当作自己的事业,期望孩子可以出人头地,成为她向外炫耀的资本。
为了监控孩子,林茉莉的母亲在家里装上监控,监视着女儿们的一举一动。大女儿林茉莉聪慧懂事,是她关注的重点,茉莉的学习、生活都被安排的一丝不苟。
茉莉喜欢文学,但妈妈认为学医才会更有前途,因此将文学梦一直藏在心底,偷偷读小说,创作小说。
她以为自己听话好好念书,以后就会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是在她即将有机会将作品递给自己喜欢的作家时,妈妈催她回家上家教课,她思量再三,还是回到了家里。
这件事,也成为压死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成为了悲剧发生的导火索。
茉莉去世后,她的妹妹可莉成为了妈妈新的重心,原本可以在客厅开心读小说的可莉,笑容也逐渐被压抑所取代。
在一次争吵中,茉莉的妈妈吼道:我好歹也是留美硕士耶,要不是生下你们,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
而茉莉的回答说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你以为我们想被你生出来哦,你要生有问过我们吗?
是呀,我们自私地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又有什么资格要求他们成为我们的梦想实现者?
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其实渗透在方方面面,比如“我都是为你好”、“你以后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再也不管你了”、“你还小你不懂”“你知道什么”……
控制欲强的父母,往往会教育出自卑、敏感、自我厌恶、依赖性强的孩子。
最近因为代孕、弃养而被封杀的郑爽,性格中的自卑、敏感、情绪稳定性差、不懂得如何正常沟通等,也和父母的强控制欲不无关系。
还有被广大女同胞所厌恶的“妈宝男”,也大多是来自于母亲比较强势,对孩子的控制欲比较强的家庭。
02 要想摆脱控制欲,父母要学会治愈自己
育儿先育己,很赞同一句话:育儿其实就是渡己的过程。
当察觉到自己属于控制欲比较强的父母时,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是出于什么原因想要控制孩子?
一般来说,父母控制欲强有这么几种原因:
1、自身有未愈合的伤口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中曾举过一个例子,有一位妈妈经过蛋糕店,看到琳琅满目的蛋糕,便问女儿吃不吃,女儿说不想吃,可这位妈妈仍然为女儿买了,女儿也真的没有吃。
后来这位妈妈分析为什么女儿不想吃,自己却执意要卖给女儿吃。原来,因为自己小时候想吃蛋糕时,妈妈没有给自己买,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在路过那个蛋糕店时,童年时未被满足的自己,想要满足吃蛋糕的心愿了。
蛋糕看似是给女儿买的,实际上却是买给童年时未被满足的自己。
就像我们父母那一辈,吃苦吃惯了,那个年代能填饱肚子就已经很满足了,哪里还顾得了精神和心理上的追求。因此,他们在教育我们时,习惯性认为“有吃的就不错了,干啥挑三拣四”。
童年有未治愈伤口的人,如果成年后也没有得到及时治愈,就很容易不经意间暗示孩子应该怎么做。
2、有未实现的梦想
郑爽的母亲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歌星,养育郑爽,就是想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梦想。
无独有偶,花样滑冰运动员安香怡的母亲,也是这样一位“虎妈”。安香怡出生前,她工作不顺,辞了外企的工作,在31岁时开始学花样滑冰。
因为练习滑冰,导致流产难孕,通过试管有了安香怡。
为了实现自己对于花样滑冰的梦想,她把把女儿当作另一个自己,自己钻研比赛规则,将安香怡带上了花样滑冰的道路,对她进行魔鬼训练,训练强度之大让人生畏。
“养孩子究竟为了什么?为了付出与欣赏。”可孩子想要接受这份付出与欣赏吗?
3、生活的重心只有孩子
很多人怀孕生子后,因为各种原因,或主动或被迫选择成为全职妈妈,每天的工作就是围着孩子转。
时间久了,每天处理孩子的大事儿小事儿,忙活家里的琐事,忙得像陀螺连轴转,根本抽不出空去考虑自己。
然而,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第一个受到指责的也是全职妈妈:你不用上班,每天就在家里看看孩子,这都做不好吗?
社会上对于全职妈妈的认同度也有待提高,《82年的金智英》中,对全职妈妈的称呼是“妈虫”——专靠老公,在家里带孩子的全职妈妈。
周围人的不理解,社会上的低认同度,很容易让全职妈妈将重心全部都转移到孩子身上,对孩子进行全面把控。
4、有虚荣心,爱攀比
别人家的孩子,应该是很多人小时候的“宿敌”:他回回考第一,英语说得很溜,脾气好有耐心,甚至烧水都烧的比自己更快更好……
很多时候,父母会将自己的孩子与亲朋好友的孩子作比较,如果觉得自己孩子某方面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回家后会将孩子臭骂一顿,并且会逼迫孩子去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而当觉得孩子明显比对方的孩子优秀时,则会感觉很有面子,虚荣心膨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没有错,可经常将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则会使孩子产生“我不如别人”、“我很差劲”、“我不行”的负面情绪,长此以往,则会使孩子不自信、自我效能感差,自尊心低。
03 孩子的路,放手让孩子自己走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好的亲子关系,应该父母对孩子逐渐放手的过程,而不是让孩子成为父母手中的提线木偶。
要减少对孩子的控制欲,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1、父母要对有清晰的自我意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曾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找到真实的“自己”,Ta会创造一个虚假的理想化形象。
父母必须学会自我认识,找到自己内心的冲突,进行自我疗愈。如果父母自己都从未认识过真实的自己,没有听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求,又怎能看到真实的孩子呢?
2、是妈妈,也是自己
成为父母,并不意味着要放下自我,为了孩子坠下“泥潭”。孩子应该是让你不断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感受到爱与希望的存在,应该是推动你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动力。
很多妈妈在进入“全职妈妈”的角色后,并没有放弃自我成长,她们不断挑战自我,学习新知识,进行自我版本的更新换代。
对孩子来说,这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3、尊重孩子,相信孩子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经验丰富,凡事都为孩子安排妥妥当当,从读什么学校、上什么辅导班、选什么专业、到哪里上班,都为孩子铺好了路。
可孩子毕竟不是机器人,输入指令执行指令就可以。他们是人,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凡事亲力亲为,总有雪崩的一天。
给孩子留出足够的空间去做选择,相信他们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尊重他们做出的选择,或许孩子就报答你一片精彩。
纪伯伦有一首诗写道: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愿每一个孩子脚下都有一片自己走出来的广阔土地,也愿每一个孩子拥有用童年治愈一生的幸运。
咨询师推荐:乐天心理专家咨询师 白祯臻
作者:于彤彤
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