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来访者小静,她已经跟随我30周了。这是一个29岁的姑娘,有一个准老公,他们大学时候确立恋爱关系,现在已经同居4年了。
小静的故事背景非常有意思:小静妈妈不同意小静同这个男友交往,所以藏起了户口本,导致小静和准老公一直同居无法领结婚证。而他们在老公的老家已经办了酒席,小静的准婆家认为他们两人结婚了。所以小静目前遇到的尴尬是,妈妈不断的给小静介绍男朋友,而婆婆已经住进了小两口的家,催着小两口要孩子。
小静很苦恼。她说自己和妈妈的关系越来越糟糕,她得时常防备妈妈来她工作的城市袭击检查,她也不知道怎么说服妈妈同意自己跟男友的婚事。
在后来的咨询中慢慢了解到,小静的爸爸妈妈从她记事的时候就经常吵架。小静7岁的时候,姐姐因为车祸去世了,爸爸妈妈为此彼此抱怨了7、8年,在小静初二的时候父母离婚。关于小静的抚养问题,两个人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只能让法官判定孩子跟随哪一方。
法官于是当庭询问小静的意见。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子来讲,在法庭上直接选择跟着谁、不跟谁,是非常残忍的。小静在回忆这一段的时候说,妈妈一直很强势,脾气暴躁,她平时和爸爸的关系更好一些。当时她想,如果她跟爸爸一起,那妈妈独自生活就太可怜了,她作为女儿必须要保护妈妈。所以当时她跟法官说选择和妈妈一起生活。
从此小静和妈妈就捆绑在一起了,妈妈霸道强势,她要安排小静的所有的生活。小静也是一个个性比较强的女生,就像当初她决定和妈妈在一起生活的初衷一样,她在生活里一直想着要去保护妈妈。
所以在小静和妈妈的生活中,经常重复的一个模式就是两个人各执一词,都认为对方得按照“我”认为好的方式去生活才是正确的。小静毕竟力量太小,大多数情况下母女相峙都是妈妈占上风。但是小静并没退却,高考的时候,她选择了离家很远的省会城市去念大学,然后在那个城市找工作留下来。
对于这件事情,妈妈是无能为力的。于是妈妈不同意小静自己找的任何一个男朋友。同时,妈妈不停的在老家给小静介绍男朋友,逼她去相亲。小静也曾经尝试带自己的准老公回去见妈妈,但妈妈态度不善,场面非常难看。妈妈把家里的户口本藏起来,甚至放狠话要求小静立刻与这个男孩子分手。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觉得,问题很好解决呀,小静直接拒绝不就好了吗?然而问题就在于此,小静无法拒绝妈妈对自己生活的强势入侵。小静对妈妈的回应就是每一次都跟她大吵一架,然后又非常不情愿的,去做妈妈安排好的事,比如相亲。
案例讲到这,我们可以发现,在小静和妈妈的关系中存在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共生。
共生关系是生物学范畴的名词。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它们相互依存,一方和另外一方紧密相连,包括生命、呼吸的氧气等。动物、植物、菌类以及三者中任意两者之间都存在“共生”。在人类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比如亲子关系、亲密关系中,共生现象非常常见。
既排斥,又依赖;既敌对,又契合。这是人际共生关系中的别扭之处。
说到这,我们回想一下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不喜欢这样的你,可是长大后我就成了这样的你。
小静后来在反思与妈妈的关系时谈到,自己和妈妈有同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自己讨厌妈妈的强势,但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简直就是妈妈的翻版。小静经常重复的一句话:我知道这些都和我妈妈一样,我特别不喜欢,但是我就是改不了。
知道自己与另外一个人有亲密的、纠缠的共生关系,但是又无法摆脱这种关系,这是处于共生关系中的个体最痛苦和无奈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这样的关系中,他们具有以下的心理特征,使他们更愿意留在这样的关系里。
第一,他们彼此缺乏健康的心理界限。
第二,他们在潜意识中都要求对方与自己完全相同。
第三,共生关系的双方都没有安全感。
第四,双方心理上,都有强烈的,非黑即白的观念。
第五,双方会彼此投射“坏客体”给对方,因此成为对方的差评师。
第六,他们都缺乏同理心,无法从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对方的感受。
第七,他们都有并且熟知各自的心理按钮。
再回到小静的个案中来。离婚以后,妈妈独自抚养小静,母女两人对自己角色的混乱认知使她们之间没有形成很清晰的界限。小静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家庭勇士,救火队员的形象,代偿父亲在家庭中的缺位。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妈妈和小静之间的关系就变得非常混乱:孩子走到了家长的位置上,想与母亲分庭抗礼。她们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更强的那一个,要去保护对方。一方面,两人相依为命,另一方面两人又相互对峙。
这种共生情形在中国家庭中很普遍。咨询个案中,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亲密关系,当我们深入探索来访者的各种关系,总会发现隐藏其中的依赖共生。
那么如何处理这样的关系问题呢?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先感觉痛苦的那个人,要先理清自己的,同时觉察对方的界限,然后自我管理,不过多侵入对方,也不让对方过多侵入自己的世界。
你要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生活,哪些是别人的生活。这个“自己和别人”,有时候是父母和孩子,有时候是丈夫和妻子,有时候是上司和下属。我们分清并且恪守彼此的界限;我们陪伴在彼此的身旁;我们寻找对方做得好的地方,为彼此点赞,而不去过度点评,甚至越俎代庖。如果对方需要帮忙,我们要等待他的求助,然后再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
你把这件事坚持下去,无论你陷入怎样的共生关系,你都能把这段剑拔弩张的关系变得健康,和谐,美好。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关系才是最滋养我们的。
咨询师推荐:乐天心理专家咨询师 杨兰
作者:乐天心理天津咨询师 孟玮
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