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想要成功,可要找到失败的源头,才是这句话的成功所在。
从学生说起
我见过很多中学生刚开始的成绩非常好,可是长久下来,突然像是螺丝松了一般,怎么上不了学习的劲头了。有时候这个转变非常的快,也有很多家长都会怀疑,自己的孩子怎么变化这么快,各种习惯都还好好的,就是提不起劲头来了。失败与成功往往在于一个看似简单又不简单的归因理论上。
我个人比较崇拜韦纳的归因理论,他把成败归因为三个维度,内外因(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性。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主要受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的影响。那么这些因素又可以分为这三个维度。
很常见的一些学生,他们的学习节奏考试节奏都很快。比如一些高二高三的学生,每个月要参加很多考试,可能一个星期就有三次,那么这三次如果连续失利,那么可能就会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困扰。许多学生就会思考,我是不是真的没有学习能力,或是我真的不适合学习,我的学习能力真的是太差了。如果这么认为的话,那么后期考试还会预期失败,因为能力是一个稳定性的原因。换一个思路,如果把自己的失败原因归结为运气不好,那么以后的考试预期失败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运气它是一个不稳定因素。这也就告诉我们,失利以后,还是多多的给自己一些积极暗示和鼓励,这对于之后的成功来讲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往往社会中还有这样的一种人,有成就需要的和没有成就需要的。你是怎么定义自己的?往往有成就需要的人,在失败或成功之后,就会觉得自己努力了与否,失败之后,他会觉得自己没有足够努力,于是他更加努力,积极奋进,从而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相反的,那些对成功没有足够大需要的人,他们往往就会给自己找许多理由,他们会归因为其他的原因,最多的归结为自己没有能力。越是这样,自己越是有理由不去努力,觉得没有这份能力,自己没有天赋,天生的就是输给别人的人。那如果是这般的认知态度,别谈什么工作学习,日常可能都是一团糟。一个人的成功,他绝对不是体现在单方面的,综合起来,总是那么的亮眼。
总之,把成败的归因,归结为不稳定的内外归因,也就是归结为努力,运气不够和外界环境不利的时候,这样才能更加能激励人去继续之前的进程。
当然,凡事留一线,也不要过度依赖于单方面。像是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做好了是运气这个想法,一昧的依赖于这个想法,这个想法和守株待兔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感觉,运动会或者是体测的时候平时锻炼身体也是一样,当自己跑了一段时间之后,总有一个阶段喘不过来气,想要放弃,自己的身体非常吃不消,会非常的酸痛。可是,如果自己咬牙一点点的坚持过去,等过了那个阶段,反而会感觉没那么酸痛了。这是身体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同理,生活中,我们遇到有困难的事让自己感到吃力的时候,不要盲目和急于否定自己。其实,换一个角度来说,这样的人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自卑,本质就很不相信自己,另一种就是自己懒惰,自己的不成功总是归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遇到困难就去一点点的突破,才可以不断的提升自己,就像是跑步酸痛的时候再咬牙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这样才能提高身体的适应性啊。
我们拒绝自己像个巨婴一般,什么都不去尝试,给自己设限,不要怪什么难度问题,除了自卑的本质,那就是太赖。往往,那些懒惰的人,他们拒绝的理由都很多,给自己的理由也非常的多。去看看那些在某方面很成功的做出了一些成就的,绝对不是单方面的优秀。
从我个人而言,我越来越觉得人生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的心理和状态都要去不断的更新。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不同阶段心理社会性都会发生变化,从青少年的自我统一性的同一,到成年早期的亲密感对孤独感,自己怎么去克服,怎么去挑战又怎么转化。每天的自己都是不一样的,真的希望不要给自己标签化,不去设限才可以超越。学习工作不顺利之后,不要觉得自己就是不可以,别人可以你就能。
现在,我已没有在学校学习的权利,我已不是学生时代,越往后面走越会有的想法,“如果我当时好好学习,结果会不会……”可是没有那么多的假设,做到尽力就好。现在生活工作不要给将来的后悔留余地。
我希望大家都能从心理学角度,理智的去思考自身,你可以的,不要失败就觉得能力不够。当然包括我自己,我只能说我自己尽力而为,没有做最好,但是要求自己更好。
小时候都学过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小时候的作者都有幻想过,翻过山那边是海吗?当自己超越原来的自己的时候,山的那边就是海,别设限,你的能力足够你去成功。
咨询师推荐:乐天心理专家咨询师 李庆
作者:乐天心理咨询师 吴家贤
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