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去托儿所,孩子和家长都仿佛在经历数次生离死别,有的孩子扯着妈妈的衣角不松手,有的孩子追着爸爸往家跑,有的孩子站在老师和家长之间哇哇大哭。
每天早上出门上班,爸妈每次都要悄悄挪到门口,结果手还没碰到门把手,宝宝就警觉地跑过来,看到爸妈紧张的样子已经猜测到八九不离十,“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孩子都上小学,还是要坚持和爸妈睡在一起,每次睡着悄悄给她抱到自己房间就会崩溃大哭,妈妈一心软,又给抱了回来。
与娃的日常相处中,每位家长都经历过其中一两样,而孩子与父母难舍难分,崩溃大哭的样子,真是让人心疼啊。分离焦虑症,不仅困扰着孩子,也让每一位在工作与家庭间穿梭的父母感到为难、愧疚和无可奈何……
01. “分离焦虑说”理念
奥托·兰克提出了分离焦虑说的理念,他认为个体化是人类发展的核心问题,而追求个体化的过程就伴随着一连串的分离,这些分离便会引发焦虑。
人的一生充满了无止境的分离,而每一次分离都能让个人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如孩子出生、断奶、上学,人们告别单身、结婚以及死亡等,正是这些分离经验使人们产生了焦虑。而且,人们在追求自主性的过程中,个人的生活环境被破坏或是拒绝与当前的安全环境分离,人们也会产生焦虑。也就是说,焦虑是这些分离所带来的。
其实小婴儿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体验到了焦虑,并将这种焦虑称作“面对生命的恐惧”。他认为:“人是带着恐惧诞生的,这种内在恐惧独立于外来的‘性’或其他性质的威胁之外。”也就是说,婴儿在出生时并非不焦虑,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02. 婴儿焦虑的两种形式
婴儿的原初焦虑在个体的一生中会以“生的恐惧”和“死的恐惧”两种形式出现。
生的恐惧指的是伴随着人们的创造性行动而产生的焦虑,当个人感觉到自己的内在创造力时,便会产生这种焦虑。为了施展自己的这种创造力,人们便会接触更多的人,开创新的人际关系,重新整合旧有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与旧有人际关系的分离,而这种分离会引发焦虑。
死的恐惧则恰好与此相反。如果说生的恐惧是“进步”,是成为个体性的焦虑,那么死的恐惧便是“退步”,是失去个体性的焦虑。
当然,现代心理学家对焦虑的研究都建立在正常人的基础之上,毕竟神经存在问题的人的认知能力相当有限,对自身和外界的判断能力也不够,这让他们往往对外界充满依赖性,自主性自然不如正常人高,如果焦虑程度过高,他们就会压抑自己的冲动和自发的行动,导致自己过度内疚自责,因而无法保持这两种焦虑形式的平衡。而健康并具有创造力的正常人,则可以有效地克服焦虑,与成长过程中所带来的心理分离危机达成和解,从而不断进步。
03. 如何治疗“分离焦虑症”
个体化是人类发展的核心,正是在追求个体化及不断感受分离的过程中,人们才会不断地产生焦虑感。
宝爸宝妈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提前沟通,临别仪式
孩子会出现分离焦虑症,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还没做好心理准备。如果要离开,家长要在很早之前就要和宝宝讲清楚,比如告诉宝宝,“爸爸妈妈去工作,工作赚了钱才能让宝宝过得更好。”再如和宝宝说,“每个小朋友都要去幼儿园,和老师小朋友相处了一天,你也会学到很多东西的。” 如此做能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
(2)回家时给宝宝惊喜
为了奖励孩子在分离时的“优秀”表现,家长可以在回家时给宝宝带一些小礼物,其实就把日常给孩子买的东西分批次拿回来就好了。比如奶酪曲奇饼干之类的小零食,或是宝宝喜欢的滑板车。等到孩子逐渐适应分离了,就可以逐渐减少次数直到取消这一环节。
写在最后:
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方法,想了解更多,请关注乐天心理,扫码联系到我们。
咨询师推荐:乐天心理专家咨询师 白祯臻
作者:乐天心理咨询师 暮夏
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