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尔比认为,一些缺乏安全感的成人,在关系中感到不安全时,可能会出现焦虑—抵抗型依恋关系,也就是说他们会忧虑于别人不会完全爱他们,在自己的依恋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较容易产生挫折感和愤怒等消极情绪,从而经常患得患失。但是在我看来,安全感不足以解释亲密关系中的这种非理性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在进入两岁之后,自我意识逐渐开始萌芽,便有了“我的”和“你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极其注重“什么是我的”和“什么是你的”这两种对立的边界,即使后来经过引导会慢慢发展分享或共享体系,但对于边界感极强的人或事,我们常常会极力捍卫自己的所有权,如孩子经常会说“我的妈妈”、成人会说“我的男朋友或我的女朋友”等等,这些亲密关系中的人在他们的认知里面早已经归于“我的”范畴,所以一旦妈妈被抢、男朋友或女朋友突然消失、被重要的人忽视等,我们的节奏就会因此被打乱,于是产生一种分离焦虑,从而以患得患失的观念或者行为呈现这种不安。
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生存在这个大环境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模式,我们从小到大与父母共有一套生存模式,有时候这套模式会影响到我们后来的人生,这就是经常强调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多二胎的家庭第一个孩子会排斥第二个孩子,是因为孩子害怕原有的模式被破坏,虽然他们并不能准确表达这一想法,但是他们会认为父母有了另外的孩子就不爱他或者疏远他。在成人的亲密关系中,当一段关系稳定之后会沿袭这种行为模式继续下去,一旦这个行为模式被打破,那我们也会像孩子一般经常猜测这段关系会不会突然消失而产生焦虑和恐慌,最终无法控制地用某些夸张行为来一直试验,直至出现无法弥补的裂痕。
另外,有研究表明,我们的记忆存在于某些细胞中,当我们享受过某些人或事带来的愉悦感受,这些深刻而美好的记忆将存留在某些细胞里,当某天我们因为某一刺激源而唤醒了这种美好记忆却无法再次体验或拥有之后,我们就会留恋曾经的高峰体验,当我们无法进行调节时,就会衍生出嫉妒等复杂的情绪,从而感觉到难过和痛苦。
EFT理论认为,我们面对这些非理性情绪时:
首先要做的是降低恶性循环,减少恶性互动和相互指责、抗拒,接纳坏情绪并创造深层情绪,也就是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本意,开诚布公谈不满;
其次是加强重要时刻的全新互动,如用正面的方式与对方说说两人经历过的重要时刻,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改变,呈现有效互动;
第三是互相表达需要,双方的对话、沟通和交流建立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适当地向对方“示弱”;
最后基于安全联结而创造新的良性互动,减少本身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和害怕,改善亲密关系。
作者:乐天心理平台咨询师李明莹(原创)
上海心理咨询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