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心理咨询时间长了,经常会听到来访者在描述病情后,就问“老师,您说我正常吗?”
心理学上认为,人的心理发展要和社会生活的发展相一致,反之,偏离正常人心理活动的心理和行为就会被看作是不正常、异常。这是一个带有严重社会学色彩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性比较强的概念。
心理学家会从3个方面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正常与否:一个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否统一;内在的心理活动是否一致;人格是否稳定。如果一个人在这3个方面或者其中一个方面出现异常的现象,都可能被看作是心理上的不正常。
01.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否统一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不管在何种社会背景下生活,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是在环境的刺激下产生的,必然在形式上以及内容上和外在环境保持一致。假如一个人总是能够看到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听到环境中不存在的声音,那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吗?
于是,当一个人听到或者看到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刺激物时,便可能被认定为精神活动不正常,幻听、幻视的内容也随之成为心理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此外,如果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脱离现实,不能按照客观事物的存在规律来思考问题,便会出现妄想症状。妄想也是心理医生观察和评价一个人心理正常与否的关键。至于心理医生能够在幻觉和妄想中看到一个人奇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就是另当别论了。
02. 内在的心理活动是否一致
在心理学的分类上,心理活动被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部分,这三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每个分支之间都有联系。而且,当面对同一外在刺激时,知、情、意这3个方面的表现基本上是一致的。
比如,一个人中了500万的大奖,会在心中认定这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随即产生相应的愉快情绪和行为,像是手舞足蹈、高声喊叫,向朋友诉说自己幸运的经历等。反之,如果一个中了500万大奖的人觉得自己倒了大霉,不但不感到高兴,反而觉得痛苦万分,这样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就会被认定为不正常。
03. 人格是否稳定
人格稳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一旦形成,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里都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除非遇到了重大的外在变革,否则,心直口快的人一辈子都是心直口快,心思缜密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出现重大的纰漏。
正因为人格的稳定性,心理学家才从人格特征的变化上来判断一个人是否从正常走向了异常。比如,一个生平节俭、从来不会大手大脚花钱的人突然出手阔绰、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内向害羞的人突然变得热情奔放,能够对着陌生人侃侃而谈,即使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住在对门的邻居也要怀疑他是否不正常了。
结合这3个方面的原则,心理医生就可以根据个人经验、统计学的标准、医学标准和社会适应性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正常了。一般情况下,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人都会凭借个人的临床经验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心理障碍,或者心理活动是否正常。
当然,这一判断方法就要求心理医生最好像老中医一样,阅人无数,积累了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否则的话,过于主观的判断可能会影响诊断的结果——尤其是在表现微妙,无法通过短暂的咨询、测试轻易判别的情形下。
04. 统计学里的判定
统计学的标准是最接近于科学方法的判断。一般情况下,人群的心理特征是呈正态分布的,因此,对人群的心理测量结果也是正态分布的。处在平均数正负两个标准差之间的人数占据人群的95%,这一范围内的所有个体都会被看作是正常的,处在两端的个体则被看作是不正常的。
当然,科学的统计毕竟是生硬刻板的。大规模的心理测量能够得知总体的和当前的信息,却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此外,如果根据当前的结果追踪下去,个体可能在环境变化中从正常走向不正常,或者从不正常走向正常。这是不可控的变量,也是心理测量无法确定的方面。
医学标准更多地依赖于心理问题引起的器质性病变。通俗来说,一个长期抑郁的人,必然引起内脏器官和大脑特定部位的变化。医学诊断便是从身体上的变化,反过来推论心理上的异常。
现代医学已经可以全面地检查一个人的身体,即使大脑的复杂变化,也可以通过仪器检测。可惜的是,许多不正常的心理尚且没有发展到心理疾病的地步,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并没有发生病变,于是,再先进的科学仪器也成了摆设。
写在最后:
当然,社会大众的标准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于是,心理测量学家采用了社会常模的方法,来确定什么是正常的行为,什么是不正常的行为。如同测量血压一样,人们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数字中读出自己的血压水平,就是因为有一个常模的标准存在。心理上的社会常模就是通过对特定人群的测量,从而找到社会标准中普遍认可的规范所在。
不过,传统社会将时代的开拓者也看作是心理不正常的人,普遍平庸的时代也会将富有艺术创造性的天才看作异数。于是,当世界上大多数人都陷入疯狂的时候,为数不多的几个清醒者就成了疯子眼里的神经病了。
作者:乐天心理咨询师 暮夏
上海心理咨询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