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跟朋友聊起“叛逆”这个话题,她说,自己这些年一直在做“出格”的事情,跟父母对着干了很久,她有了稳定的工作,过年也把男朋友带回家了,终于堵上了父母的嘴,感觉自己赢了,大有扬眉吐气之感。作为朋友,在替她高兴的同时,我却总感觉哪里不对,这真的算“出格”吗?这明明就是乖巧嘛!因为她还是在父母设定的框架下,去满足父母的需求,所谓的对着干,都只是过程和表象,实质上还是对父母的认同。
父母定规矩,你去遵守,这就是认同,而不是真正的叛逆。
父母定规矩,你尊重,但你有你自己的规矩,并且按照自己的规矩去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叛逆。
前段时间跟朋友聚会,听到了一个闪婚闪离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们都熟悉的一个朋友,还记得之前他被父母催婚催得很惨,在帝都的一个冬天,我们一帮朋友给他过生日,本该开心的事儿,可这哥们儿竟然哭得像个孩子一样,说自己对不起父母......我想,他终于用行动对得起父母了,却得来了一场劫难,是不是也该放过自己了呢?
或许经过这样的人生事故,他也该明白,是时候来一回真正的叛逆了,自己定规矩,自己遵守,不合适了,还可以调整。人啊,太乖巧了,真的没法被父母尊重,何况是外人。
而人,如果不经历真正的叛逆,是没法长大成人的。
那真正的叛逆到底长啥样呢?
它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1、脱离对父母的忠诚
可能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从小到大每件事、每个选择都是父母帮我们做的,我们就像个木偶一样,机械地按照他们的想法去走一条他们认为好的人生道路,所以,脱离忠诚意味着,我们要意识到我是自己,是可以选择的。
我们选择自己的目标,选择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选择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而不是盲目去听从父母,尽管当我们去选另一条路时,我们会恐慌,但这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课。
可是说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从小到大,我们的无意识层面已经在慢慢培养对父母的忠诚了,所以很多人尽管知道理智上要怎么做,但一到实际要做的时候,依然选择忠诚父母,所以,要在无意识层面先扰动这种忠诚:先尊重,再交还,最后去探寻自我。
怎么做呢?你可以经常在内心说:“爸爸妈妈,我尊重你们原本的样子,尊重并接纳你们的命运,那是你们的命运,不是我的,我要把属于你们的命运交还给你们。我要去走我自己的路了,我要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幸福,请你们祝福我。”
2、建立与父母的边界感
建立边界感,就是要弄清楚什么事是父母的,什么事是我们的。
很多时候,父母会把自己未达成的期望都放在孩子身上,想让孩子替自己完成,但这往往侵犯了孩子的边界,所以我们要学会对父母说“不”,拒绝他们的一些不合理期待,这也是我们迈向独立自主的关键一步。
记得之前的一个咨询案例就是这样,来访者事业上很成功,收入也很不错,但总觉得自己不够好,甚至越是成功,他就越焦虑,感觉自己更不好,这种焦虑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终他崩溃了。他不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但内心好像就是缺了点什么。经过几次咨询之后,我们发现,让他焦虑的点来自于内在那个不认可自我的声音,而这个声音不是从别人那里来,就是他内化了父亲对自己的评价而来,所以他觉得不论自己怎么好,都得不到父亲的认可,我们也进一步探讨了了他的父亲,老人家高中毕业,在他们那个年代算是知识分子了,因为文革,没能如愿高考,后来虽然做了一段时间会计,但因为为人过于耿直,被迫下岗务农,所以一直感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如果不是这样,应该可以很成功,活得很好,他自己没法实现,就把这种期望放在了儿子,也就是来访者身上,这些年一直鞭策着来访者努力上进,可这种期望因为过于理想化,是没有边际、没有标准的,所以,来访者所感受到的焦虑,其实来自于父亲未成功的遗憾所生发的欲望,显然这种欲望是无底洞,没法被满足。
所以,当我们一起分清楚哪些事父母的,哪些事是自己的,也就获得了一种难得的自由,为自己而活的自由。
其实,叛逆不是跟父母对着干,而是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认知。而父母的认知跟我们是有差异的,差异并不代表对错,只能说明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三观和成长经历,所以要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而不是非此即彼,非好即坏。
最后,如果你也在“叛逆”,可以觉察一下,这是真正的叛逆,还是对父母的另一种变相的认同。
也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有目标、有耐心,能自主选择自己人生的成年人,而非带着情绪的孩子。
作者:乐天心理咨询师 吕雪
上海心理咨询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