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老师,我女儿突然不会说话了,我们带她去医院做了各项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小M在咨询室迫不及待地问。
“别急,您把经过慢慢说来给我听。”
“好的。我女儿两岁半,一直是奶奶带她,各方面都很好,活泼可爱,会说很多话,讲故事、说童谣、背唐诗、唱歌……但这些并非我们家长刻意去教她,而是给她念书(她很喜欢看书)、唱歌、听音乐的时候她就记下来了。久而久之,她就熟悉了,能够自己表达出来。
国庆节的时候,我和先生考虑到让奶奶好好休息一下,我们也和宝宝多相处一些时间,加之长期在外地的外公外婆也回来了,所以我们把宝宝接回到我们家。
前两天发现宝宝说话总喜欢重复第一个字或者将第一个字的音拖很长。我们以为她淘气,就告诉她‘宝宝好好说,别这样。’
之后几天,我又发现宝宝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不再自己清楚地表达,而是手一指,‘嗯嗯呀呀’地叫,这个时候外公外婆疼爱有加,会很快地帮助她达成心愿。我知道这是不对的,但也没有办法改变,心想就这几天,过了就好了。
可不料,送宝宝回到奶奶家,宝宝有了出乎意料的变化,她不怎么说话了,连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不怎么叫,偶尔说话,也不及以前那么清晰。这可急坏了大家,不知道宝宝这是怎么了?是自信心受挫了吗?还是变得懒惰了?”
我仿佛能看到一个语言能力很强的活泼聪明的小女孩儿跃然纸上。而之后几天巨大的反差,似乎这个2岁半能言善辩的小姑娘一下退回到了咿呀学语的小婴儿状态。
身为父母,能感觉到你的着急与困惑:宝宝这是怎么了?同时,也似乎有一些内疚:是我做错了吗?那样直接的指责对宝宝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吗?谈到这些,我们不得不讲到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
它指婴儿和其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因而,最初的研究者把对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相互关系如何随婴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的方面。
现在,研究者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根据宝宝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将宝宝的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和混乱型4种依恋类型。
1.安全型依恋
宝宝表现:
妈妈在场时,能自如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靠妈妈,更多的是用眼睛看妈妈、对妈妈微笑或说些什么;对陌生环境积极地探索,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妈妈离开时,宝宝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一定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妈妈回来。
妈妈回来时,宝宝会立即寻找与妈妈的接触,并且很容易经抚慰而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
教养特征:
父母对宝宝的需要敏感,态度积极;与宝宝经常有互动,与宝宝一起做相同的事,一起笑、一起做动作,为宝宝的活动提供情绪支持,并经常激励宝宝。
2.回避型依恋
宝宝表现:
对妈妈在不在场都无所谓。
妈妈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而是直接忽略,不予理会,自己玩自己的,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有时也会欢迎妈妈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实际上这类宝宝并未与妈妈形成特别密切的亲子关系。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作无依恋婴儿。
教养特征:
父母对宝宝不敏感,表现消极,很少满足宝宝的需求;很少从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中获得乐趣。或者,对待宝宝过分热情,刺激过度,经常对宝宝喋喋不休,强行给宝宝制造某些需要,让宝宝不堪其扰。
3.矛盾型依恋
宝宝表现:
这类宝宝在妈妈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
妈妈离开时会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大喊大叫。
妈妈回来时,对妈妈的态度又很矛盾,心里既想与妈妈接触,又有些反抗。如果妈妈想抱他,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这时他已不能再重新回到游戏,而是不时地朝妈妈这里看。
教养特征:
矛盾性依恋宝宝的父母教养方式通常不一致,他们对宝宝时而热情时而冷淡。宝宝对父母这样的态度和方式会感到绝望,为了获得关注,他们要么黏住父母,要么哭闹,如果一切努力都无效的话,他们就会变得愤怒、怨恨。
4.混乱型依恋
宝宝表现:
这种类型的依恋最不安全,宝宝最没有安全感。
妈妈回来时,宝宝的表现比较无所适从。妈妈拥抱他们,他们的表情会比较茫然,情绪会稍显忧伤,会躲开妈妈的目光。一些宝宝在得到妈妈的安抚后会大哭,或者表现出一些奇怪的、冷漠的姿势。
教养特征:
混乱型依恋的宝宝通常受过父母的忽视,或者受到过父母对其身体上的虐待。这些宝宝的妈妈通常都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这些妈妈自己也会经常出现恐惧的、矛盾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
接下来夏老师带着你,试着一起回到宝宝发生变化的那个源点,来看看是什么引发了这样巨大的变化:
01. 生活环境和主要照料者变化
根据依附理论,婴儿在7个月左右时开始建立起对家中某一特定人物的强烈依附。如果这个特定人物在,婴儿就能安心探索外在事物。
我不确定女儿是从生下来多久开始被送去奶奶家照料?是母乳喂养还是奶粉?送去奶奶家,妈妈每天都能见到吗?还是隔段时间才出现?
目前看来,奶奶对于女儿来说,是她很重要的安全依附对象。有她在,对女儿来说,就是熟悉的和安心的。
后来接女儿回归,对父母来说可能是享受亲情、建立亲密关系的时刻;但对女儿来说,可能会有对环境突然改变的不适,以及主要照料者变更带来的不安和害怕。而这些紧张不安的不舒服感,对于2岁半的小朋友来说,是很难用言语表达的。
02. 宝宝说话有“不好的习惯”,告诉她“好好说,别这样。”
对于还处在语言学习、发育期的小朋友来说,学语言是一个日趋完善的过程,会有很多的问题,这时若只告诉她她说的是错误的,而不教给她正确的,她会不知所措,也很有可能会被打击到说话的自信和热情。
再加上是在一个对她来说不是很熟悉的安全环境里,遇到这样的刺激事件,让她产生那种退回到小婴儿的状态也就不足为奇了。
给家长的建议是:孩子已经回到奶奶家,那么再多观察一些日子,让她重新找回稳定的安全依附关系。同时,家长也不用着急,在与宝宝相处时多多营造轻松快乐的氛围,不再强调她语言中哪些是错的。出现错误时,不强化,多肯定她说得好的地方,相信慢慢地女儿的状况会越来越好。
写在最后:
在做父母时,我们总希望自己能成为完美的父母,给予孩子百分百正确的关怀和指导。但事实上,我们也是人,总会有想不到的地方,有时也难免焦虑,对待孩子难免偶尔“简单粗暴”。
但不幸的是,对每一个真心爱孩子的父母来说,这样的“简单粗暴”所造成的影响都不是不可逆的。
作者:乐天心理咨询师 暮夏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