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来访者是个年轻的妈妈,24岁,女儿已经3岁了,上幼儿园小班,她告诉我她发现女儿很脆弱,没自信,没安全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很脆弱,在幼儿园老师叫她吃饭快点或者说吃完了才能出去玩,或者说她画画不好之类的话,她就哭。同学打她就在那自己哭,不敢跟老师说。
2.没自信,老师或者同学说她画得不好,她就马上放下笔,不画了,要不就只顾流眼泪。
3.没安全感,早教中心是她很熟的地方,她在里面上课,家人不能陪同。我在外面等着,她也不肯,要我在教室里面。
她问,“我该怎么跟她沟通呢?”
因为她描述的很有画面感,我似乎看到一个模样可爱又有点胆怯的小女孩,大眼睛很漂亮,可转眼又噙满委屈的泪水。
这样的孩子会让妈妈不禁疼爱又不舍,有太多的着急,无奈,想要为她做,却又不知如何做,希望她勇敢、自信、独立,但又舍不得,放不下。
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一般会出现一些较激烈的冲突或倔强的反抗形式,也就是儿童的第一反抗期。
3岁的孩子在言语和行动上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技能,此阶段的发展主题是有些矛盾的,一方面要满足自主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遵循规则。所以这个阶段对孩子、父母都是一个矛盾又反复的时期。
3岁开始进入幼儿园,父母需要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他们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任务,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吃饭、如厕、上学等,而这一阶段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的萌芽期,强烈地希望获得足够的自主权,以满足和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会经常说“我要”“我不”,有时即便不用语言来表达,也会用倔强的行动来默默地反抗。
父母也会很矛盾,听之任之呢,不能建立起规则;严加管束呢,又打击了孩子的自主性。父母的责任和对孩子的疼爱交织在一起,也会带来更多的茫然无措和焦虑不安。对于这个阶段的宝宝,家长要有更多的耐心和信任。
针对这一发展期的孩子,妈妈们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乱不慌,平复自己有些焦虑的心,才能贴近宝宝的心。如果自己先乱了阵脚,充沛的母爱怎能徐徐流淌,给宝贝细腻又滋润的关爱呢?其实在跟宝宝沟通中,妈妈们要怎么做呢?夏老师有几个小建议可以参考一下:
第一个是尊重,小人儿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开始有意识地去做或者不做,这是他们第一次感觉自己是个独立的、有能力的、说了算的个体。
在一定规则范围内要给予尊重和肯定,“是的宝贝,你可以。”“哦,亲爱的,你做到……真棒。”只要留心去观察,一定会发现宝贝的过人之处,看着他们带来的惊喜,父母由衷的赞扬是他们成长最好的礼物。
第二个是倾听,有的时候宝贝会很执拗地坚持不做什么,就像女儿一定要妈妈陪同,这个时候,妈妈不妨蹲下来听一听,小人儿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她的心情怎么样?希望妈妈做些什么?
即使她的想法在成人的眼中无比可笑,也请妈妈们耐心地去倾听,去回应。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很纯净,他们需要慢慢地适应社会的规则和制度,在这个过程中,请温柔地牵着她的手,慢慢地走,轻轻地,不要惊扰到他们的小小世界。
你的温柔陪伴会让她相信成人世界的美好和值得信赖,在将来,他们也会用习得的温柔和美好来对待这个新的世界。妈妈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生命,还有如何去感受生命;不仅仅是用眼睛去认识这个世界,适应这个世界,更多的是用心去创造这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
2-3岁的儿童,随着其动作和认知能力的显著发展,他们的探索欲望和自我主张越来越强烈,独立性和自主性也相应发展起来,幼儿初步认识到作为个体的“我”以及“我”的力量,但他们的欲望和要求常常遭到父母的禁止和限制。
欲望、自我主张遭到阻止的幼儿则用反抗和拒绝行为来表明自己同别人意志之间的冲突,他们不仅拒绝成人的命令和要求,甚至拒绝成人的帮助,事事要“我自己来”,这种持有强烈的自我主张,以及对别人的命令、要求、帮助予以拒绝的态度,称为第一反抗现象,这个时期称第一反抗期。
从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反抗期”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随着幼儿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孩子心理变化急剧,特别是孩子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成人往往还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因而引起孩子的种种反抗行为。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如果孩子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反而会影响他今后的成长。经历“反抗期”是孩子正常发育的必然阶段。
1、教育是关键。在这段时期里,父母要放弃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强硬态度。应该看到,孩子的“反抗”行为正是促进他们能力发展的心理动力。成人应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的某些行为给予适当的鼓励,以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动作技巧、能力的发展。
2、家长要助孩子发展一臂之力,对孩子的反抗行为既不能一味地满足,也不能过多地限制。一味地满足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执拗;过多地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顺从和依赖,缺乏自立能力。
3、父母在了解了孩子的“反抗期”特点以后,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因势利导,从旁协助,给予正确合理的教育。比如:孩子喜欢独立行走,你就不要硬去搀扶他,可以在旁注意保护;孩子要自己吃饭、穿衣,就可以让他自己动手,而你在旁加以指导,以此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反抗期”。
写在最后:
特别要说明的是,有的孩子是以哭泣来表达反抗的,“非暴力不合作”的背后,其实同样期待的是理解和尊重,父母切忌过早给孩子贴上“不自信”等标签。
作者 | 暮 夏
编辑 | 李若晨
策划 | 吴乐东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