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我与其他心理咨询师在做交流时,她告诉我,最近很多前来咨询的来访者纷纷提到了这样的问题:参加工作几年,突然发现自己变得很懒散,干什么都没有热情,也找不到出什么出路。
我想,这可能是很多年轻人都曾有的困惑。有的人想到给自己施压,逼迫自己“上进”;有的企业也通过施压的办法来激发员工热情,但有时效果并不明显。怎样找到一种适当的办法给自己压力,激发自己的热情呢?
这里夏老师告诉大家两个名词:“贝克尔境界”和“倒U形假说”。希望通过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可以找到你人生的那根火柴棍,再次燃起激情,并保持这种激情!
先来讲个小故事:
拿破仑有一次在打猎时看到了一个落水的男孩,他一边拼命挣扎,一边高呼救命。拿破仑本想救他,但仔细一看,这河面并不宽,河水也并不太深。于是,他就决定让他自己脱险自救。
拿破仑端起猎枪,对准落水男孩,大声喊道:“如果你自己不爬上岸,我就立刻开枪把你打死!”那男孩见求救无用,反而徒增了另一层危险,于是拼命往岸边游,最终游上了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潜能是无限的!看你是否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是否要你的潜能来自救。
为了不让自己成为一个溺水者,就要时刻保持一种半兴奋状态,就像在自己的心里藏着一把枪,逼自己的潜能不断地迸发出来。这样的你根本用不着别人拿着枪来激励自己。
“贝克尔境界”与英国两位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林提出的“倒U形假说”有相似之处,说明成绩与唤醒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设。
耶基斯和多德林一直致力于研究工作的压力与业绩之间的联系,他们早期通过老鼠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结果:当一个人处于轻度兴奋,能把工作做得最好;当一个人处于极度兴奋时,随之而来的压力可能会使他完不成本该完成的工作;当一个人一点儿兴奋都没有时,也就是没有做好工作的动力了。
工作的压力与业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被两位学者称为“倒U形关系”,这个名词很形象,它就像个倒U形曲线——先上升后下降,并有一个制高点,这个点就是人们处于中度兴奋状态的点。这就是著名的“倒U形假说”。
世界网坛名将贝克尔之所以被称为“常胜将军”,秘诀是在比赛中总保持半兴奋状态,他经常踩在这个曲线的最高点,所以这被称为“贝克尔境界”。
鼓励别人是应该的,但这鼓励也该考虑到分寸,太高或太低了都不合适。太高了,会给人加压;太低了,似乎又不起作用。这就是说,能使人保持在半兴奋状态下的鼓励才是真正的好鼓励。
一位跳高运动员参加一次重要的国际比赛,经过几轮激烈的竞争后,他如愿进入了最后的总决赛——金牌的取得就在这最后的一跳中。快决赛时,他的疲倦和紧张也达到了顶点。他的教练也十分紧张,又怕他因体力不支而懈怠。心想:胜败在此一举了,应该激励他一下,鼓舞起他的士气。
于是,教练故作轻松地对他的运动员说:“跳过了这两厘米,你想要的那幢别墅就到手了。加油!”跳高运动员一边举起拳头,一边点着头说道,“嗯。加油!”心中也树立了为别墅也要一搏的信心和勇气。只是,那个若隐若现的别墅,遥远又很近,让他心上沉甸甸的。
决赛时,那个别墅的影子始终在脑海中闪现,以致不能使他完全放松地发挥。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夺冠,没得到那块金牌,别墅的梦想也如泡影一样消失。显然,教练对他的鼓励反而给他施加了压力。
相比之下,另外一个教练却对他的运动员鼓励得恰到好处:
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当受了伤的跳水王子洛加尼斯同样面临着冲击金牌的最后一跳时,教练却是这么鼓励他的:“你妈妈在家等着你呢!跳完这轮,你就可以回家吃你妈妈做的小馅饼了!”
轻松得如同平常的聊天,让马上要参加决赛的运动员在紧张中平添几分轻松快乐。结果,洛加尼斯在决赛中发挥得相当好,一举夺得金牌。他用自己的实力、毅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超越了自己,也征服了全世界。
写在最后:
每个人都希望用能力来证明自身的价值,但人又是容易安于现状和偷懒的,所以,我们不能在安逸的环境中待得太久,忘了自己的理想和志向,也会逐渐丧失斗志。因此,不仅要居安思危,还要不断给自己加压,让自己保持在半兴奋状态。
但你要记得:凡事都需有分寸,过犹不及,最好的状态是半兴奋状态。没有兴奋,会百无聊赖;激情过热,会把理智烧光!
参考资料:
1. 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作者 | 暮 夏
编辑 | 李若晨
策划 | 吴乐东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