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胎九月,早产一月,孩子平安健康的呱呱坠地。惊喜之外则是无数个起来夜奶陪玩的夜晚,迎来的是很多腰酸臂痛的时刻。
看他便秘急的掉眼泪,于是有了儿童开塞露的简单明了,有个西梅泥的饮食调节,有了棉签沾香油的土方儿。他喜我比他喜,他忧我比他忧,终于理解了“作为老母亲有一颗玻璃心”的内涵和外延。
也许只有当我们做了父母,才会懂得30年前父母曾经为养大我们付出过多少。直到“一把屎一把尿”这种平凡琐碎的小事,他们也记不清的时候,我们就长大了。而今,我们重复30年前一把屎一把尿的日子养育自己的孩子,我们才明白父母的不易。
记得有次K歌时,有人唱了一首筷子兄弟的《父亲》,当时我一下子泪奔的场景。在那一刻我想到的是:当披上婚纱,父亲把我的手交付于他时,只说了一句:“我希望你们白头到老,这是我对你们的期望。但是我还要说,如果将来哪一天,你不再爱我女儿了,请你不要做任何对不起她的事,你不要打她骂她,你告诉我,我把她带回家。”
我们如何疼自己的孩子,怕他受伤,怕他难过;我们的父母就如何疼爱着我们,怕有人伤害我们,或是伤我们的心。但做了父母才知道,当子女是很容易对父母苛责和不满的,反而忘了当初父母对我们的付出。
我自己带孩子的过程中时常会想,等他长大后,我对他的好,他会记得多少呢?他会不会只记得我的唠叨,记得我被他耗得筋疲力尽时说的那些不满的话呢?而不记得我日夜哄睡抱着他的日子,记得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拉扯大的艰辛?但愿他记得我对他的好多一些,不好的少一些。
我经常会做一些原生家庭的咨询个案,其实它们大抵有相似之处。大多是年轻的80、90后,他们的父母是比较普通的那种,没多好,也没多坏。他们会怨恨父母当初对自己不够好,总是批评否定自己,对自己认可度也不高,经常拿自己跟“别人家的孩子”去比。
作为咨询师我能做到的是倾听、共情、理解、安慰、认同。的确父母确实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我鼓励他们去表达对父母的愤怒和耿耿于怀的怨恨,因为只有对父母的恨意允许被表达之后,他们才会放下释怀,才能腾出更多的空间让爱流淌。
等到他们对父母的不满和怨恨都表达出来,在倾听和共情之后,我会问,那父母可曾有什么对你好的地方吗?
他们会告诉我,其实母亲还是很爱他/她的,每次离开家,会给他/她带好多好吃的东西,而自己平时却舍不得吃上一口。并且因为经济困难,学费都是凑了好久才凑齐。而学校要大家准备笔记本电脑时,父亲却不说一句话,用了一个寒假的时间打双份工,终于凑齐了一台最普通的笔记本电脑的钱。
如果我继续追问,你觉得你父母为什么不爱你?为什么忽略你?无法给予你更多的认可和肯定?
他们会告诉我,爸爸出生没多久就失去了母亲,然后父亲被迫出去很远的地方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没有得到很多的关爱;或者妈妈上有兄长,下有弟弟妹妹,排行中间,自然受到了姥爷姥姥的忽视,长大后,他们对她也不是很认可,说她的很多不是;或者父母忙着养家糊口,顾不得关心她的日常,在情感上没有太多的支持,她偶尔出了点小错,就受到了父母打骂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因为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他们实在是太累了。
只有了解事情的全部真相,父母对你的好或是不好,你才能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因为他们的过去和历史轨迹,是连他自己都无法控制和改变的。
家人的眼中没有圣人,再好的父母不经意间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就像孔子说的那样:“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如果父母离孩子太近了,他们就会不逊,就会对父母没有礼貌,就会顶撞父母,在这种溺爱的生活中长大,孩子就不会有真正的独立;如果父母离他们太远了,孩子又会因感受不到爱而心生埋怨,倘若埋怨转化成了憎恨,孩子的内心长出了假我,他们的心灵就会被分裂,人格就会变得残缺不全。所以,对孩子太远和太近都会带来伤害。
我们要理解,父母都不是神,他们并不完美。时代的局限性所造就的弱点和遗憾,我们无法改变。也许他们无知,也许他们苛责,也许他们过于强势控制,也许他们内心充满不安缺乏爱,也许他们根本没资格当父母……但他们能做到的就是在他们认知范围内,以最好的方式爱你;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以最大的努力帮助你。
自从当了父母,我才能体会到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如果你把很多精力用来陪孩子,对工作自然就投入的少。如果你出去工作8小时,工作忙压力又大,那你回来带孩子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精力,就很难做高质量的陪伴。如果父母不是那种很会鼓励和认可孩子的人,我们就要拼命的学习如何做一个会鼓励会认可的父母,这样我们就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学习。
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取舍,为了带娃,我极大的压缩了自己的娱乐和社交的时间。我已经不记得上次去电影院是什么时候,没有时间逛街没有时间购物没时间约朋友小聚,连双十一购物车里满满都是孩子的东西。也许我们学会更多地爱别人,却唯独忘了爱自己。
很多年轻妈妈在找我做心理咨询时说,她平衡不了工作和带娃,常责怪自己什么也做不好。带娃的时候想着工作的预案,没有头绪很焦虑;工作的时候,想着孩子,觉得没有很好的陪伴他,很愧疚。
她们羡慕我既可以好好带娃,又可以好好赚钱。我告诉她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也有在房间做咨询隔壁就是娃哭天抹泪的时刻,也有因为带孩子写不了文章拖稿的时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活在限制之下,就像那句话说的,“当我搬砖的时候,就无法抱你,当我抱你的时候,就无法搬砖。”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我们什么时候搬砖,什么时候抱娃,我们可以控制自己搬砖和抱娃的心态。
作为一个凡人,我们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接受父母的有限性。
最成熟的行为是对父母的原谅。原谅父母最大的受益者不是父母,而恰恰是儿女自己。因为儿女原谅父母,心灵的伤害就会停止,否则,伤害就会继续。憎恨会啃噬我们的心灵一条虫子,而原谅却能把这条虫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
憎恨与愤怒不同,愤怒本身有它的价值,一个不会愤怒的人,心理一定是出了问题。
中医里有一句名言:“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什么是悲胜怒呢?意思就是愤怒的情绪可以通过悲伤来化解。心中有了愤怒,如果我们通过悲伤来诉说,悲伤就能化解愤怒。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受到伤害之后,不愿意表达悲伤,他们把悲伤深深地埋在心底,这样一来,愤怒无法化解,一经酝酿,就将转化为憎恨,啃噬我们的心灵。
儿女憎恨父母的心理是这样形成的:父母对儿女造成了伤害,儿女就会产生愤怒和悲伤,这时,如果儿女不封闭自己,将悲伤流露出来,那么,悲伤就能慢慢地化解愤怒;但如果父母不让儿女悲伤和哭泣,儿女就会将自己的愤怒封闭起来,愤怒没有通过悲伤这条渠道来排解,就会在内部发酵,酝酿成憎恨。
憎恨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封闭自己,让自己永远停留在被伤害的那一刻,永远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受害者。越憎恨,人就越封闭;越封闭,人就越憎恨。一旦有了憎恨,人就跌进了生活的苦海。要想从苦海里解脱,唯一的方法就是原谅。原谅能让我们走出封闭的自我,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
有一位律师,结婚七年后,妻子离开了他,原因是:妻子再也无法忍受他那脾气暴躁的坏毛病。一天,他去看心理医生,我问他:“你的父母如何?”他向我描绘了一个慈父形象。不过,他塑造的形象并没有骗过我的眼睛。我直截了当地问道“你小时候是否经常挨揍?你憎恨你的父亲吗?你是不是很不愿意与自己的父亲接触?”经过一系列的追问,这位律师的心理防线彻底垮了,内心埋藏了多年的愤怒喷发了出来。
原来,他的父亲是一位脾气暴躁的人,隔三差五就会暴揍他一顿,从童年开始,他在心中便把自己对父亲的愤怒隐藏起来,渐渐地形成了一座火山。因此,每当遇到压力,这座火山就会喷发,而且总是喷向自己身边的亲人,首当其冲的便是自己的妻子。
找到了原因,在我的帮助下,这位律师就原谅了自己的父亲。原谅化解了他心中的憎恨,心底的火山消融了,脾气暴躁的坏毛病也随之消失。后来,他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以前,我一直强迫自己相信——父亲打我,是要让我听话,是在爱我;我不明白挨打与自己的脾气暴躁有什么关系,更不明白这会影响我的婚姻。”
如果我们把自己永远当作是一个受害者,真正的原谅就不可能出现,我们就永远走不出受害的阴影。为什么很多人都在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真正原谅自己的父母。不真正地原谅父母,儿女就不可能真正摆脱伤害的阴影。
写在最后:
真正的原谅不是指责。我们在心中审判自己的父母,不是为了指责他们,而是为了原谅他们。指责别人会让我们陷入自我毁灭的模式,阻碍心灵的成长。很多儿女认清了父母对他们的伤害之后,便陷入了指责的泥潭,他们不努力调整自我、走出伤害的阴影,而是喋喋不休地责备父母。他们在潜意识中会不断地说:
“瞧!这就是我的父母,都是他们把我毁了!”
“如果父母不伤害我,我一定会有出息!”
“我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责任全在父母当初的教育!”
指责父母的人根本没有走出父母伤害的阴影,恨意让他在心中成了魔,于是就有了吴谢宇弑母案这类的高智商犯罪。
宽恕让人成为了人,憎恨让人成为了兽!所以,宽恕赋予我们全新的视野,使我们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
作者 | 暮 夏
编辑 | 李若晨
策划 | 吴乐东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