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马上就要到了,忙忙碌碌的一个月马上要拉开帷幕,各位,收钱的收钱,花钱的花钱,送快递的送快递,收快递的收快递。个个不是手软就是脚软……
我的好朋友小林每年都要剁手四位数以上,这不,昨天才又把她的购物车发我,问我:“我这些是都买了呢?还是都买了呢?“
这样自带答案的问题,只有四个字送给她:随你高兴!
在这全民消费的节日里,一堆剁手族们过得如春节一般热闹,红包满天飞,熬夜通宵者大有人在。
我看着自己购物车中八九十件东西,不由想起一位法国经济学家塔尔德提出的“种草心理学”。
他在书中这样写到:“每个人都有模仿他人的习惯,而这种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塔尔德还提出了三个模仿定律:
第一个,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上层人士的倾向;
第二个,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发生,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
第三个,人类对本土文化的模仿总是优于外部文化。
所以种草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模仿,继续深挖一层,模仿的根源在于认同,细数一下,日常中的种草大概逃不出以下这三个渠道:熟人口碑、KOL(Key Opinion Leader, 关键意见领袖,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产品信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网络社群。
反观我的购物车中:有熟人推荐的某款面膜,有某星同款品牌的一件大衣,也有某书里写的几套书……
我可以从这样的购物中获得什么呢?托腮而思,倒好像是我在用一些外在的表现形式,去接近那些O2O可见和不可见的关系呢吧!
熟人口碑为什么让我觉得可买和要买?
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朋友和家人的评论会直接影响81%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熟人间的种草是一种建立在强关系上的口碑传播,而强关系意味着较高的情感联结和信任度,这种信任堪比一次质量认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自己手动筛选商品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大家还可以借此话题展开交流,在你来我往中巩固感情,增加了一个话茬。不然,大家都买,你不买,多不“合群”。
明星推荐为啥也想买?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人设经济学”,用物之模仿,是模仿其人也~正如好友小茹喜欢范爷,那么她会紧追着范爷的步子去购物,淘宝和海外购的坑,她都一一留下过脚印。在流量为王的现代社会,我们就是流量的一部分,不然明星如何能光芒万丈呢?
我喜欢的明星穿着和我同款的衣服,拿着同款的包包,那种身份嫁接的感觉似乎直上云霄,令人飘飘然啊~如此心境,如何可以停下购买的冲动呢?
网络社群是一种线上的团体
某书中种草的洗脸仪,某书中种草的某套书,都成了吾等消费者争相购买对象。看来,我们的注意力被收割的同时,钱包也跟着瘪下去了。
那么所有这些外部的社群和人际的因素导致我们无法理性消费的吗?或许并不是如此!
我们可以看看以下心理学的现象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瑞安·豪威尔(RyanHowell)认为,购买的冲动是一种本能。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靠狩猎和采集为生,人们的重要任务是将周围各种可能有用的东西带回家。人们看到任何有利于生存的东西:一块石头,一些坚果,都会收集起来,即使暂时还用不到它们,但也要囤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为人们担心一旦错过,可能就再也不会遇到这件东西。
即使现在物质并不匮乏,但是面对稀缺品的时候,人们与生存有关的焦虑感仍会被唤醒,导致我们想去拥有这些稀缺的东西。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一天可能会用到这件东西,但是担心当我们需要时,这件东西却消失了。
当我们看到50%折扣的标签,稀缺性冲动被启动了。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们现在不买这个东西,它将被别人买走,它将永远消失,或者这个价格只有一次,再遇到这个机会至少需要再等一年了。
看到朋友圈有人说:之前并没想过双十一要买什么,但是到了0点,还是不由自主地打开网页,抢完后瞬间感觉自己赚了好几个亿。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了“损失厌恶”(lossa version)理论,指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同,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
如果商品不打折时,不购买对我们来说并没有付出成本,因此心里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一旦商品打折,不买好像就意味着损失,这种感觉会促使我们去买买买,以减少自己的“损失”。
研究发现,购物确实会促进多巴胺的分泌。
多巴胺是一种由大脑分泌出来的,能让我们感受到快乐和愉悦感的物质。
在食物、性以及购物等令人愉悦的事物的作用下,多巴胺的分泌会增多,从而启动大脑内部的奖赏回路,给人带来强烈的快感。
人们买东西的另一个原因是:这让他们重获控制的感觉。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营销学助理教授斯科特·里克(ScottRick)发现发现,零售疗法(Retail Therapy)的概念是真实存在的。
零售疗法指的是人们通过购物来自我调节、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等的一种实现自我疗愈的方法,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治疗方法。
对一些人来说,如果他们感到悲伤,购物却能释放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快乐。因为这能在他们的生活中恢复一些控制。当然,这样的疗法成本太高。
但是总的来说,做出买或不买的选择,会帮助人们更有控制感。
从众(conformity),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心理学家认为,从众的原因之一是“行为参照”:当缺乏适当行为的知识或遇到不明情境时,人们会通过他人的行为来作为自己行为的参考,而多数人的行为,自然是最可靠的参照系统。
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我们身边的人都在为双十一跃跃欲试时,我们自己也难免也受到影响。
下面来说一下正向的理性消费导向。
日本生活家有川真由美倡导极简主义生活美学。
她讲过一个故事,去旅行时,看到免税店,里面有一件衣服,一下子就抓住她的眼球了,虽然和她平常的穿衣风格不一样,但这件衣服,设计得很好。
她试穿了一下,果然很搭,很好看。
可是出于消费习惯,她又开始思考:我需要它,还是我喜欢它,如果是我喜欢它,一个月后我还会喜欢它吗?
她考虑之后,放弃了购买,因为她深知,这种风格的衣服,于她而言,就是过过瘾,她的喜欢,不会超过一个月。
很多人购买行为,都是因为喜欢;很多人的喜欢,都不会超过一个月。
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理性消费的原则:
真正的理性消费,只有一条标准,那就是依照生活所需,进行消费决策。
很多东西,你心动,买了,可能只用过一次;你喜欢,可能喜欢时间不超过一周。
你塑造的人设与社交形象,不是活给自己看的,而是活给别人看的。
唯有回归生活本质,回到生活中,才会让消费更加理性。
这里4条购买原则,在购买一件东西时,先思考,再决定是否购买:
1.该物品是否为生活必需?
2.该物品如非生活必需,是否是非常喜欢?
3.该物品如非常喜欢,喜欢周期会有多长?
4.如购买,下一次搬家,会带走它吗?
对于生活,何谓生活,《华盛顿邮报》曾做过一份调查:“你认为世间最奢侈的物品是什么?”
评选出来的结果令人意外,又在意料之中。没有一件是类似奔驰宝马、LV等奢侈品。
这10件东西是:
1.生命的觉醒和开悟
2.一颗自由喜悦充满爱的心
3.走遍天下的气魄
4.回归自然
5.安稳平和的睡眠
6.享受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7.彼此深爱的灵魂伴侣
8.任何时候都真正懂你的人
9.身体健康和内心富足
10.感染并点燃他人的希望
你看,没有一件,是和物质相关的,真正的幸福与快乐,永远是由内而生,而不是外在赋予;人生真正的价值,来源于感悟生活,星空与云海;来源于信任与陪伴。
有川真由美说得好:
真正精彩的生活,靠的不是堆满房间的东西,也不是用之不尽的金钱。“我经历过怎样的时光?”“我将要度过怎样的时光?”—时间的内涵,才是舒心生活的关键。
双十一,让我们都且思且行,且舍且得!
心理咨询师推荐:白祯臻
作者 | 曹远萍
编辑 | 李若晨
策划 | 吴乐东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