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碰上过这样类似的情况?比如你在商场买了一件自认为很不错的衣服,但周一穿着这件衣服上班时,很多同事都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说什么衣服与你的年龄不符,颜色显得老气等等。
本来高高兴兴穿着新衣服上班,以为会得到同事羡慕的夸赞,却得到了这样的结果,难道是自己的眼光有问题吗?算了,既然大家都认为不好,那以后就不穿了吧!
为什么我们的观点会因为别人的意见而发生改变呢?难道真的是我们的眼光不好吗?其实事实也许并非如此。
审美很多时候只是个人的感觉,但是经过了别人的评价,我们就会把别人的意见内化成自己的意见,认为这件衣服真的不好看,甚至,还会看到这件衣服更多的缺点,比如做工不精细、遗留小线头等,于是更加懊恼自己选择的失败。
“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会有类似的感触呢?你和朋友看完一场电影,你感觉这部电影还不错,还没有等你说话的时候,朋友就说:“什么啊,还是名导呢,真垃圾!”旁边的人也很快附和:“白白浪费了这么长时间!”
于是你口里的“不错!场景和剧情都很到位”就生生咽下去了,你听着朋友“针针见血”地剖析电影怎么不好,你也渐渐觉得这部电影的确不是很好,这与没看电影前在网上浏览影评的效果是一样的——“盲从心理”往往使你对一件事物起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少数服从多数的定论左右了你的想法。
想过没有,为什么你最初的意见会最终被身边的朋友左右?你的意见是什么时候失去的?
其实,你的内心是害怕自己的意见遭到大家的反驳,害怕被别人否定的,在这种压力下,单独的你显得“弱小”了很多,所以,最后你选择了和大家站在一起,甚至为了迎合大家的观点,提出了与自己意见相反的论断。在心理学上,这种心理变化叫做“群体极化”。
阿希(S.Asch,1951)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之一,阿希的研究主题是同事压力,他于1956年进行了所谓的“从众实验”,一群人在房间完成视觉任务,任务本身相当容易,只要回答眼前的线条比其他线条长或短就可以,基本上让小学生来做都绰绰有余。
暗藏的诡计是这群受试者里只有一个人是不知情的“真正受试者”,其余几个人都是知情者,也就是俗语所谓的“托儿”!
研究进行方式是在线条呈现后,每个受试者轮流作答,而真正的受试者被安排在最后回答。不知情的受试者,很快就发现身处一种奇妙的境地,除了他以外的受试者似乎视力都有问题,明明简单无比的问题所有人却异口同声地答错。
渐渐的,受试者对自己不再那么有信心了,因为这么多人一同答错的可能性实在太低了……
研究结果显示,3/4的受试者至少出现一次从众的现象,屈服于群众压力,改口答出显然是错误的答案,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能够坚持己见,众人皆醉我独醒。
1、明确自己意愿
缺少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性差的人一般容易被“群体极化”。因为当遇到了一件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你就很容易跟着大潮流走。 这个时候,你应该要多想想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意愿是什么?
2、拥有独立人格
其实,当你作为少数派拥有自己独到的观点的时候,那么恭喜你!你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突破了“群体极化”的束缚! 孤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的屈服众人。“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你要懂得思考,学会思考。当你拥有独立的人格,遇到事情才能不慌乱。
3、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
让别人的看法,左右你的情绪和你想要去的方向。没必要活得那么累,其实并没有人在意你说什么、做什么。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就会搞乱自己的生活节奏。多给自己正能量的心理暗示,去抵抗盲目的随大流。
暮夏老师有话说:
我们讲了这么多,但其实并不是要告诉你从众就有错。因为从众不代表着盲目的跟从。 而是处理每一件事都要因地制宜,别人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你需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有自己对待事情的态度,更要无愧于自己的内心。
作者 | 暮 夏
编辑 | 李若晨
策划 | 吴乐东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