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想请问,上学时候每次面临大考,工作之后重要场合发言,为什么每次越是关键时刻,我越是会掉链子,而且无一例外?”小F着急的问我,“最近一次最为严重,我主持一个会议,会上我生生的把大领导的名字都喊错了,那场面无比尴尬……”
“那是因为你触碰到了心理学里的‘目的颤抖’呀!”
面临巨大的压力,我们很容易出错。今天夏老师就来和大家谈一谈心理学里两个重要的概念“目的颤抖”和“自动成功机制”。
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我们试图把细线穿过针眼的时候,手会莫名其妙地抖动,越是全神贯注,抖得越厉害,越是穿不过去。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目的颤抖”,也叫“穿针心理”。
许多人之所以过度劳碌却达不到应有的办事效率,拼命努力却总有解决不完的问题,是因为他们企图通过有意识地思考去解决问题。有意识地思考问题,会让人变得过于小心,过度焦虑,对结果过于畏惧,这种状态会让人丧失行动力。
试想一下,钢琴家如果有意识地想哪个手指应该放在哪个键上,恐怕他连一首最简单的曲子也弹不了。
现代人就是太紧张,太在乎结果了,结果让自己焦躁不安,压力倍增,最终影响做事的效果。
与其绞尽脑汁,思前想后,不如把任务交给“自动成功机制”去办。一旦做出决定就放开所有责任感,松开智力系统,让它自动运行。这样就可以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质量会提高一倍。
很多成功人士的经历告诉我们,创造性的思维不是通过有意识的思考获得,而是自动自发产生的——不知道在哪一刻潜意识中的信息会与外界信息突然接通,引发奇思妙想。
约翰·施特劳斯在多瑙河散步的时候,美丽的风景激发了他的灵感,由于没有带纸,他竟然把《蓝色多瑙河》这首著名的曲子写在了衬衫上。当然,灵感也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对特定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并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考虑各种可能的方案。此外,还要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很多作家和发明家都有类似的经历,冥思苦想很长时间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当他们把问题放到一边,小睡一会儿,醒来时却得到了答案,或者去散步的时候头脑中灵光乍现。当他们放松的时候,自动成功机制就开始运转了。当思维不受压力影响的时候,最容易产生好的想法。
自动成功机制不是作家和发明家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成功机制,都可以利用它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任何技能的学习都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无意识条件下不掌握,不知道自己需要掌握哪些内容。
第二步:有意识条件下不掌握,知道自己有很多东西是不懂的。
第三步:有意识条件下掌握,能够掌握一些技巧,但是需要有意识地思考。
第四步:无意识条件下掌握,能够启动自动成功机制自发地完成,不需要依靠有意识地思考。
在体育比赛中,那些总是担心失败的选手常常发挥失常,因为过度的焦虑使他们无法启动自动成功机制。想赢怕输的心理只会制造障碍,放大压力,无形中增大犯错误的几率,不能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相反,那些轻松上阵、不在乎结果的人往往能够超常发挥。因为他们能够把任务交给自动成功机制。做任何工作都是如此,越有意识地去做,越会漏洞百出;越是放手去做,越能取得好成绩。
第一,担忧用于下注之前,而不要用于下注之后。
第二,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不要为过去或未来担忧。
第三,一次只做一件事。
第四,放松大脑,停止有意识的思考。
第五,保持放松的心态,充分授权自动成功机制。
启动自动成功机制,保持放松的心态,就可以对情感能量进行有效的管理,达到浑然忘我的状态,使工作达到最佳的效果。
写在最后:
有些人在社交场合,有意识地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个动作。他们总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每一个动作都要深思熟虑,每一句话都反复斟酌,这样不但显得过于做作,而且弄得自己很累。
如果停止有意识的思考,不考虑行为的后果,展现真实的自我,才能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作者 | 暮 夏
编辑 | 李若晨
策划 | 吴乐东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