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这手里提着什么东西呀?”我好奇地打量提着沉甸甸袋子的邻居老王。
“这是给我爸带的苏州老家的碧螺春,这不中秋节嘛,回头我再跟你说,我先走了。”说完老王行色匆匆地朝电梯方向去了。
老王是个孝子,每年但凡逢年过节的,都大包小包地提着去看爸爸,他妈过世的早,就他和他爸相依为命。
由于老王公司离家远,老王就独自租了间公寓和他爸分开来住。但凡不忙,他都会回去看他爸。
我看着老王的背影,一时鼻子有些酸,也许我这人就是比较敏感,看不得一丁点令人泪目的画面吧。
是啊,中秋到了,我该和爸妈聚聚,思索着,我拨通了妈的电话。“妈,明天是中秋节,我想请你和爸一起吃个饭。”
“宝贝,你回家吃吧,你最爱的蒸扇贝妈亲自给你做。”妈妈高兴的说道。
“那辛苦了妈妈,待会儿我下午5点能到。”我挂断了电话。
5点我赶到了家,进屋就闻到了一股浓郁的大蒜味道。桌上摆着热腾腾蒸好的扇贝还有其他我爱吃的菜。
“爸、妈我回来了”我兴冲冲地朝他们打招呼。
“快去洗手,赶紧来尝尝妈做的菜,工作每天这么辛苦,成天外面糊弄着吃饭,怕是妈做的饭菜的味道都忘了吧”妈妈笑着说道。
“老妈看你说的,你做的饭菜是全天下最好吃的,吃过便终生难忘呢。”我打趣到。
“爸,来吃饭了。妈你也坐,好久都没有一起吃饭了,这次中秋节,说什么也要和你们一起过。”我边说边给爸、妈倒上了酒。
“孩子,你每天都这么辛苦,在外面要学会好好照顾自己啊。”爸关切地说道。
“知道了爸,我在外虽然辛苦,但是领导同事对我都像自家人一样,相互照应着,好着呢,爸您呀就别乱操心了啊。”我安慰爸道。
“你这孩子,你爸每天都很惦记你,你不在家的时候,他老是想打你的电话和你聊天,看看你过得怎样,要不是我拦着说影响你工作,他恨不得天天要飞过去看你。”妈妈喝了口酒,又自顾说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啊,这是你现在不明白的。”
看着爸妈半花白的头发,我的眼泪在眼眶打转。
“说什么呢,爸、妈,我好着呢,我会常常回来看你们的,大过节的,全家团聚干嘛搞这么伤感呀。”我挤出微笑,把滑到眼角边的泪偷偷抹掉了。
我低下头,猛扒着饭,把内心的这份酸楚强忍下去了。
我暗自发誓,我一定要做出点名堂,早点回到父母身边,让他们能有个安稳幸福的晚年。无论现在在外受多少苦,我都能忍,爸妈,你们一定要多保重。
爸妈一个劲地争着往我碗里夹菜,我大口大口的吃着妈妈做的菜,一点都不想浪费。
酒足饭饱后,我和爸妈边看电视,边拉家常,一家人有说有笑,爸妈的眼神中流露出久违的欢喜和满足。
我掏出早上准备好的红包,递到了爸妈手里。“爸妈,你们要好好保重身体,买点好吃的好穿的,别给我省着,安心快乐的过好每一天,这样我在外才有动力奋斗啊!”
“好孩子,爸妈心意领了,钱帮你存着,我们年纪大了,要吃点清淡点的,你出门在外处处都要用钱,不得不长远打算啊!”爸爸语重心长的说道。妈妈也一旁附和着“是啊,听你爸的,他说的啥时候错过哦。”爸爸逗趣的斜眼看了看妈妈,这老两口还像年轻时候一样恩爱无比。真是羡煞了我。
看着家人和睦温馨的样子,我想这就是中国人想尽办法吃团圆饭的意义所在。
“家”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
正是有家庭的存在,我们每个人的归属感才得到满足。才能够更有信心的去面对外来的竞争和挑战。
也正是因为家庭给我们提供了情感陪伴,经济支持,我们才能够身心健康的活着,享受生命的美好。
“家”永远是中国人心灵的港湾。永远是补足中国人心理能量的加油站。它的存在是非常有意义而重要的。
然而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如此美满温馨的。早在几年前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先生就写过一本书叫《为何家会伤人》,书中的主要核心是围绕家庭中伤人的主要因素来展开讨论。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国式家庭。
何为中国式家庭?
中国式的家庭就是父母拥有绝对的权威,子女要从小在父母的要求下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参加各种兴趣班,上一辈人把他们的生存压力直接转嫁到孩子身上,指望孩子能替他们成龙成风。
但这么做却违背了孩子的天性,扼杀了他们的童年。很多孩子在这样的高压和强势父母的逼迫下,过分追求完美,最终导致心理防线全面崩溃而自杀。
还有些孩子,在父母过分干预生活中,形成了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和依赖。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妈宝男”、“乖乖女”。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满足父母的心愿,什么都听父母的,不分是非黑白,在伴侣和父母发生冲突的时候,一味只顾站在父母这边,让伴侣受到深深的精神伤害,甚至是遭遇家庭暴力。
除此之外,还有的男人,从小就没有得到过父爱,他长大后也会延续父亲那辈对待他的模式,对自己的孩子不管不顾,不陪伴,不理睬,只出钱,把孩子全权托给妻子照管。让孩子从小就在缺失父爱的环境下长大,这样的孩子,长大要么是冷漠型人格,要么就是缺乏自信,要么就是不合群,不懂得关爱和体谅别人的情感,要么就是极度渴望家庭温暖,在情海中苦熬。
诸如此类的现象,都是现如今中国式家庭模式所引发的不良现象。让我们痛心疾首。
随着心理学被人们接受的程度日益增加,现在的家长们越来越明白儿童心理、青少年心理的重要性,开始慢慢将心理学的部分理论运用于实践。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一生,要想健康的成长,拥有较高的幸福体验,取决于原生家庭的关系和教养模式。
如果在孩子童年时期,给予其足够的安全感、尊重、陪伴的话,会让孩子一生都过得自信,乐观而健康。
而要想做到这些,需要父母双方共同的努力。
一、给孩子营造一个稳定而和睦的家庭氛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打闹。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谈及离婚,婚外情的事情等。
二、工作之余,留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带他们一起玩耍,陪他们一起去做他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三、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过分严厉的苛责。而是要讲明道理,并表达对孩子的爱。表达出,正是因为你做错了事情,爸爸妈妈才批评你,而不是爸爸妈妈觉得你不好。作为家长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无条件的接纳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感觉到被爱。
四、尊重孩子的想法。尤其是当孩子提出很幼稚的问题的时候,不要去嘲笑他。这是他探索世界的开始,不可以打压他的积极性。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
五、切记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这样引发的妒忌和过分追求完美的性格会压垮孩子稚嫩的心灵。是他们在还未区分善恶是非时,无法承受的打击。
希望家长们能够认真了解孩子,积极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帮助他们塑造成就一生的好性格、好习惯和好品质。让家不再有伤害,让悲剧不再重复上演!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家”在,人就永远不会孤单,愿所有的人都能“回家”!
作者 | 周泌赤
编辑 | 李若晨
策划 | 吴乐东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