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她关闭了一扇扇人们了解她的窗口,把自己隐藏在朦胧的浓雾里,让人们捉摸不透她。渐渐地,有人背后戏称她是“冰山上的来客”,待人冷淡,又神秘莫测,在同学眼里她成了一位难以交往的人。
小倩是一位正在念初二的女生,她感觉到同学们在冷落她。这种感觉一旦被注意,就变得日益强烈。
下课时,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十分热闹,可是没有人招呼她,自尊心使她不好意思凑过去,她便一个人冷冷清清地坐在空旷的教室里,望着黑板发呆。
同学们相约出去春游,叽叽喳喳议论着怎么玩,没有人理睬她,仿佛她不存在似的。还是团支书记问了她一声:“你去不去?”她觉得,这是出于团结她的好意,其实大伙儿并没有打算邀请她。
她感到自己被人遗忘在角落里,心底涌起一种难言的孤独感,对于她这样一个十二三岁的,正处在交往需求旺盛期的青春少女,生活是多么需要友谊、朋友啊!
可她却没有一个知心朋友,这人缘也太差啦!她招谁惹谁啦?没有,她从没有跟别人拌过嘴红过脸。要论学习成绩她不比一般同学差,还获过几次奖呢。
可同学们为什么不和她交往呢?小倩百思不得其解,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种局面,正是她无意之中自我封闭的结果。
她刚上初中的时候,同学们挺喜欢她的,下课放学也爱和她聊聊天。“哎,小倩,你家在哪儿住?”“郊区?郊区可太大了,是哪条街哪栋楼?”
她有意回避了。她常常是话到嘴边留半句,未必全抛一片心。“那你爸在哪儿上班,干什么工作?”“在我家附近的一个厂子里,干一般的工作呗。”
既回答了人家,又抽象含糊得跟没回答一样。她怕人家因她父亲的厂子不起眼而笑话她,不让同学摸清家底。
还有一次,大伙儿在一块儿激烈地争论红极一时的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她也很有兴趣地听着。她有自己的看法,可是当别人真问到她的看法时,她却表现出不感兴趣的样子,淡淡地一笑:“我正想听你说呢。”来了个以攻为守。
在类似问题上,她不愿给同伴们留下思想保守或开放的印象,免得将来被人说长道短。她要表现得老成持重一些。
同学们喜欢玩儿,爱串门儿,但她不主动请她们到自己家玩,也很少向别人讲自己的事情,有为难的事不请同学们帮忙,也很少主动帮同学们做什么事。
像小倩这样的交往失败者,在我们周围也许不止一个。尽管他们聪明能干,尽管他们不乏动人的微笑,但是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却缺乏魅力。这首先应该归咎于他们过于封闭了自己的心灵,他们交往的失败,用句术语来说,在于缺乏交往应有的透明度。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一种教育手段。
父母和教师不要总是叮咛、检查、监督、审查孩子们。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变得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和性格开朗、纯真热情、胸怀坦荡、能推心置腹的人交朋友,而不愿意和难以捉摸、常存戒心的人交朋友。前者属于透明度较高的人,后者的透明度很低,仿佛一个蒙面人。
当人们和透明度较高的人相处时,因为对对方的性格、志趣、经历、特长、弱点等情况容易有较多的了解,容易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可以无顾虑地相互倾诉自己的欢乐和苦恼,交流情感,互相安慰,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满足。
而那些将自己封闭起来的人,因为难以了解,难测深浅,就会使人产生不安全感;同时,因为没有足够的信息交流,往往难以发现进一步交往所需的共同点。自我封闭的言行本身,就意味着对他人的不信任,谁会愿意和不信任自己的人交朋友呢。
亲密有间,妙就妙在距离的美感。水中望月,雾里看花,隔帘观美人,深山探珍宝……一切迷人的魅力,莫不在于神奇的距离效应。保持距离,有时会给人一种希望和信心,使人感觉到一份淡淡的温暖与馨香。
在待人处世方面,大概没有一个人是不想讨人喜欢的。自我暴露会增加喜欢,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迪尼·朱亚德通过一系列实验得出了这个结论。所谓“自我暴露”,就是把有关自我的内层信息传给对方,让别人最大限度地了解自己。把自我向别人关闭,本身就是一种示弱。
有位电影明星在一部新片中扮演主角后,受到了评论界的指责,他因此变得心烦意乱。
“我再也抬不起头来了,我怎么熬过这种可怕的日子呢?”他对心理专家诉苦。
专家听了之后,只给了他一条建议:把你自己内心中这些最隐秘的想法,主动暴露在大家的面前。
这位电影明星照办了,他举行了三次记者招待会,双膝瑟瑟发抖地暴露了内心的“自我”。没过多久,他就卸掉了思想上的包袱。他的自我暴露,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称他是令人喜欢的人,以同情和赞许的笔调报道了他。
事实说明,不论是表达爱情,还是诉苦求助,乐于和别人推心置腹、襟怀坦荡,都会潜在有一种对你有益的奇特的力量。一个人如果对别人敞开心扉、待人以诚,人们就会邀请他进入神秘的内心世界中,主动热情地帮助他。
敢于“自我暴露”,乃是童心之表现。人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这句古语告诉我们,童心意味着心地单纯、性格直率、感情真诚,与玩弄心术、虚伪狡诈水火不容。
提倡“自我暴露”,并不是让你不看对象、不分场合、不问情由地胡乱暴露一通。在某种情况下,人们出于礼貌,或出于对他人的关心,表现出自我克制态度以掩盖自我意识的真实性,是生活的需要,与虚伪并不是一回事。
例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别人重重地踩了你一下,当对方对你表示歉意时,你肯定说“没关系,不疼”。
这说明了自我暴露中的相互性原则。就是说,你最喜欢那些和你有着相同水平的“自我暴露”人。自我暴露应该根据相互关系中对方的特点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暮夏老师有话说:
除此之外,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要有意培养人际的互惠欲,从行为学上讲,互惠欲的培养靠人与人之间交往频率的增加,只有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才会使人产生我离不开大家观念。
从心理学上讲,互惠欲的培养要靠人们彼此之间感情的付出与索取,只有两者平衡,才会产生彼此的满足,也就是说,要打破自己设置的心理屏障,敞开心扉,用坦荡的真挚的感情去赢得别人的理解并获得友谊。
其实,相互性原则还有一层含义是:自我暴露必须缓慢到相当温和的程度,缓慢到足以使双方都不感到惊讶的速度。
切记,如果过早地涉及太多的个人亲密关系,反而会引起忧虑和自卫行为,拉大双方之间的距离。
作者 | 暮 夏
编辑 | 徐佳茜
策划 | 吴乐东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