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温女士是一位职场妈妈,平时很少有时间陪孩子,所以每到周末,温女士几乎一天24小时都陪在孩子身边,希望借此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愧疚感。
但是,在这样紧密的陪伴下,温女士发现自己五岁的孩子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样让人满意。比如,孩子会莫名其妙地跟自己发脾气闹别扭,做错事情后就会变得小心翼翼。孩子的这种态度让温女士觉得非常郁闷,特别在孩子做错事时,温女士就会压制不住自己的怒气,直接向孩子发泄出来。
不可否认,温女士是真心想要多点时间陪伴孩子,但是这种盯防式的陪伴不仅让孩子产生了压力,也让温女士变得焦虑起来。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温女士特别希望孩子能够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并且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但是,五岁左右的孩子有自我探索的愿望和强烈的自主性,他们做事更多是随着自己的兴趣,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一会儿玩玩具,一会儿做作业,一会儿看动画片。
所以,当温女士看到孩子这么随心所欲时,就会忍不住强制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计划做事情,紧盯着孩子写作业,规定时间看电视等等,不允许孩子有独立的私人空间和思考空间。
实际上,温女士并不是在陪孩子,更多的是在解决自己内心的焦虑,或者说是愧疚。因为很少时间陪孩子,于是希望孩子能在自己有限的陪伴下可以成长得更好。
只要孩子很好地成长,妈妈心里的愧疚就相对减轻一点。
至于孩子真正的内心想法,妈妈是不愿意看到的,因为看到孩子真实的样子,妈妈会发现,孩子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好,于是愧疚感加剧。当孩子没按照妈妈的意愿行动时,妈妈又没有办法处理内心愧疚的感觉,多半会恼羞成怒。
所以,焦虑和愤怒背后的原因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情绪——愧疚感。
但是,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说,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妈妈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和愧疚来陪伴孩子,那么孩子在感受到妈妈的这些情绪后,他会感到非常失落,认为妈妈并不是真的爱他,也不是真心想要陪他。
真正的陪伴,是能够让彼此在关系中得到滋养,更好地成为自己。
所以,如果陪伴里掺杂着大部分的盯防,那么这个陪伴就变质了,无法为关系提供任何的养分,甚至会摧毁一段关系。
在这里,盯防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我不信任你”。
妈妈不相信孩子能够管理好自己,认为孩子都是需要被督促地成长的,却不知道,孩子在这种不断被催促的关系中,压制着自己的攻击性。
我们会发现,一些孩子做事比较拖拉,明明5分钟可以完成的事情偏偏磨蹭了十几分钟才能完成。还有一些成年人,如果在工作上不断被催促,或者当别人询问他事情的进度时,他就会变得很暴躁,无法继续专心做自己的事情。
这就是孩子在以这种方式跟父母和世界对抗着。
除此之外,很多的孩子在行为上没办法逃脱父母的盯防后,他们就会沉迷于自由自在想象中,比如网络游戏、小说......
很多的时候,盯防只是为了维护爸爸妈妈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所以,盯防里没有陪伴的概念,更多是一种共生或者隔离的状态。
陪伴是一个动词。“陪”是主动的,比如我们说“我来陪你”,这就是一种主动的的概念。
因此,父母需要给予孩子积极主动的回应,特别是在孩子过了三岁以后。当孩子寻求父母帮助时,父母要积极的回应他,并且积极去帮助他解决一些问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爸爸妈妈应该怎样陪伴孩子呢?
1.关注孩子的情绪
例如,孩子放学或参加完活动回来,第一个想法就是和最亲近的人分享他的感受和经历。这时候,爸爸妈妈不妨放下手上正在做的事情,全身心地倾听他的分享,或主动询问一下他的感受。
2.接纳和认同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有表达的欲望时,爸爸妈妈没有必要马上提建议或评判,只需给予感受上的积极回应和充分表达的空间,包容孩子的快乐、悲伤和焦虑。对一个4岁多的孩子来说,讲大道理是无效的。想让孩子听懂你讲的大道理,本身就是一个不合理的期待。
3.父母要做到积极回应
积极回应不代表要无条件地满足孩子。例如,孩子要一杯水,你可以告诉他,你有两个选择:自己倒或爸爸妈妈帮你倒。
4.支持和理解孩子
大千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对孩子来说,处处都是惊喜。当孩子向你分享他的惊喜时,爸爸妈妈的取笑或漠不关心会给孩子被否定的感觉,“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东西好脏,弄脏了衣服我可不帮你洗”这类回应只能打击孩子探索的积极性。
实际上,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是有区别的。如果孩子在小时候就过多地进入成人世界,可能会变成一个乖巧懂事的“小大人”。但等到他成人时,他一定会找机会弥补曾经不乖巧、不懂事的那一刻。于是,“小大人”变成了“大小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心理发育的迟缓”。
很显然,孩子不需要“任务式的陪伴”和“盯防式的陪伴”,而是需要用心的、高质量的“互动相伴”。
所以,爸爸妈妈们,请把手机放下,把工作停停,世界不会塌。用心投入,用心相伴,你也可以和孩子拥有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
文章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