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微博上的热门话题,居然有一条是“和女友吵架气到中毒”,讲的是大学生小陈和女友吵架,情绪非常激动,他手指僵硬呈鸡爪状,晕了过去。医生诊断,小陈患上了“过度通气综合征”,原因就在于他情绪激动,呼吸过快,导致体内二氧化碳不足,出现类似癫痫的症状。
如果你试着回忆一下身边的家人或朋友,是不是总有一类人,他们对陌生人都很友善很耐心,是别人口中的“好好先生”。而唯独对家人,亲密的人越是表现出坏脾气的一面。在笔者曾做的大量咨询中,关于情绪管理,被抱怨最多的就是“亲密关系”。也有人会说“打是亲骂是爱”,认为争吵是适当的润滑剂。但你了解亲密关系的本质吗?我们可以改变这种相处模式吗?
1.亲密关系的“本我”理论
亲密关系一般指的是很亲近的人,比如和父母的关系,和孩子的关系,和伴侣的关系。在亲密关系当中,特别是伴侣,我们很多时候是退行的。那么什么是退行呢?就是一个人在亲密关系里面表现出来的,不符合他的实际年龄,往往更像一个孩子。
笔者非常欣赏佛洛依德的人格理论,用它来解释这种“退行”行为最好不过。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在亲密关系当中你会发现,那个戴着面具,逢人恭维的“自我(ego)”和凡事都要替别人着想的“超我(superego)”,都消失不见了,代替它的是最本心的想法和最真实的表达——本我(id)。
你会发现伴侣之间的吵架总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你为什么不陪我逛街,不送我小礼物呀?” ,“你为什么只顾着自己玩手机,不理我呀?”,“你为什么冲我大哄大叫?” 他会把所有的这些现象都归结成一个问题上,那就是“你不爱我”了!很多的冲突情绪就产生了,这种不合理信念的背后,来自于有很深的不安全感。
随着伴侣越来越熟之后,那个“本我”逐渐被放大,内在的渴求就越来越容易表达出来。因此他的身份会退行,无论芳龄几何,很多时候他表现出来的样子更像一个孩子,希望寻求来自对方的更多的照料,关注和认同,才能抚慰内心的不安全感。
你会发现伴侣之间的争吵的琐事,其实都不涉及什么原则问题,你也可以理解为他在用腹语告诉你——“求关注,求抱抱”。其实在亲密关系当中,在伴侣之间,正是因为他们之间足够的敞开,这种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便会轻易表达出来。那么自然流露出的这种内心最深的渴望,最主要的需求,其中一个就是归属感。就像孩子努力需求归属感一样,他想要永远被爱,成为父母关注的焦点,生活中的核心。当进入伴侣关系中以后,他希望成为对方眼中、心目当中最重要的那个部分。实际上,用争吵的行为在无声的提醒对方,“我要证明自己的特殊性,这样我才能证明我的特殊的价值”。
2.追溯“索爱者”的童年记忆
这部分欲望的根源来自于哪里呢?就是他的从童年时期而来,想要证明自己特别。尽管自己不能足够好,但还是想要想要被别人无条件的爱着,无条件的被呵护。无论自己做的是对的还是错的,都期待有个人会无条件的包容自己,都期待去证明自己的特殊性,希望被接纳,被赞赏。
童年时期越是得不到满足的,在他长大后越是会拼命索取,比如——“爱”。久而久之,一个人拼命“索取”,一个人有意无意的逃避“被索取”,便会引发伴侣之间的无限争吵。索爱者,对爱非常的渴望,他觉得如果亲密关系不亲近,就像树木没有生命一样,所以爱对于他来讲就像戒不掉的“毒品”,从早到晚都需要被关注,被爱,被包容。所以他们不惜倾尽所有去取悦、讨好对方,以换取他的情感需求。
索爱者在他的童年时期也许经历的是被遗弃、被漠视,他的童年极有可能是孤单的。所以长大后要加倍补偿,他更希望两个人每天是粘在一起的,不想让和对方分开,他更渴望在一起,害怕独处的孤单。
当索爱者对对方有太多期待的时候,过多的期待就会产生愤恨,因为总有一天欲求不满的时候他会深深的失望。当失望的时候,他就想要改变对方。因为现实的伴侣和梦中的情人总是有很多方面是不相符合的。所以他就不自觉的、不受控制的、忍不住的想要改造伴侣。就如同他想要把自己的孩子改造成别人家孩子一样。一旦有了这样的冲动,就是噩梦之始!
一个研究表明,一个人越想去改变对方,对方建筑的防御就会越强,越不容易会改变。对方什么时候会有真正的改变呢?通常是感觉到爱,或者感觉到生活在爱之中。所以我们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
3.亲密关系中的三个冲突
亲密关系冲突的第一种来源,是强烈需求“把伴侣融合成一个人”。亲密关系冲突来源的第二点,那就是“我是对的”。在亲密关系当中这一条特别的常见。一个在每件事情上都坚持我是对的人,他的婚姻关系并不会良好,而是上演了一部自编自导的独剧。比如说他可能觉得“家务本来就该女人做,男主外女主内嘛,这种观念肯定是对的呀。”又或者她想“老公的钱就应该给我花呀,男人要养家糊口嘛,有什么不合理”,他想“结婚后不就应该和老人住在一起吗,这样一来,他们照顾孙子孙女方便,我们照顾父母也方便”。
那么亲密关系的情绪冲突的来源之三是什么呢?就是托付心态。托付心态是什么呢?就是把你自己的成功快乐的责任交给别人来承担——“既然我和你在一起,你就需要为我的快乐负责,需要为我的幸福负责,否则就是你的问题,就是你对我不够好,就是你错了。”
如果我们觉得我们的快乐和幸福,都需要通过别人来实现的话,那就非常糟糕。什么人会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幸福,自己的成就寄托在对方身上呢?只有孩子。幼小的孩子有资格对父母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那个时候他还未成年。而很多祈求完美伴侣的人都有托付心态。他觉得幸福人生就是“要找一个最对的人,最好的人,最爱我的人,然后把我自己交托给他,这就是我原本的人生。”
当有了托付心态,在亲密关系中最容易体验到的情绪是什么呢?第一就是委屈,觉得对方没有做好,自己吃亏了。会觉得很不满意,很伤心。接下来就会愤怒和失望。
4.如何改变亲密关系中的不良模式
(1)信念疗法
当你再出现改变对方想法的时候,不妨可以尝试着这样做。你可闭上眼睛想象你伴侣的样子,然后对他说,“我给你不需要改变的权力,即使你不改变,我还是很爱你。但是如果你因我而改变,我会从内心感激,因为我知道这是你送给我的极其珍贵的礼物。如果你还是这个样子,也没有问题,因为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
(2)和曾经的自己和解
曾碰到一个咨询个案:小米6岁的时候,要帮家里人做很多的事情。她爸爸非常严厉,基本上不允许她犯错。有一天早上5点多钟,她提着一个热水瓶去水房打开水。那个水房比较远,而且,路途中还要路过一个特别黑的巷子。
可想而知的是,一个6岁的小女孩拎着笨重的热水瓶去打开水,还是比较艰难的。打水回来的时候,路上一不小心,把水瓶碰破了,开水流了一地,她差点被烫伤她很害怕,带着害怕恐慌的心回到了家。
爸爸一听到热水瓶被打破后,就打了她,她特别难过。同时,这种难过的感受被心底的另一个声音取代了:“做错了事,就要挨打。”这是她爸爸无形中给她灌输的观点。
等到她结婚生子后,她发现,平时对待自己的孩子特别好,但只要孩子犯了一丁点错误,就能立刻引发她无法承受的愤怒。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问她,“作为一个成年人的你,再一次去看下那个6岁的,打碎了水壶的你,早上5点多钟起床去打水,多么无助,多么委屈,回到家,可能还要面对爸爸非常严厉的责怪和打骂,非常害怕,紧张......如果你看到了那个小女孩,你想怎样对待她?”她说,“我很想走上前去抱抱她。”我说,“是的。”小米这时候已是泪流满面。
在那一刻,我们可以对曾经受伤的自己温柔一些。慢慢地,我们就能跟那时候的自己做一个告别,和曾经的自己握手言和,那个曾经受伤的角色或受害者的角色才能从你的身上离开。要不然,它就像魔咒一样,会影响你的一生。
(3)打破自恋式的“我是对的”
否认式的自恋,一旦在我们内心中存在,往往我们就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中,不一定能看到对方真实的需要。这会导致有时虽然我们兴致冲冲的为对方做了很多,但所做的这些都不是对方想要的。
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从卧室传来7岁小侄子的一声怪叫,“难道我不会吗?”我去了解一下发生了什么,原来是他爷爷想给他穿过年的新衣服。一个7岁的男孩已经具备了穿衣服的能力,他也很想自己给自己穿,而爷爷很爱这个孙子,帮他穿了。那一刻,孩子有深深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是,他很想自我满足一下,体验自己穿好衣服的成就感。可这种自我满足的机会被他的爷爷剥夺了,所以,他很愤怒,也就是我听到的那一声怪叫。
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活脱脱的人,具有社会独立性,这样你便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当“我是对的,我为你好”的自恋被意识到的时候,他就不会再在自己的世界里编造各种各样的谎言来欺骗自己了。
(4)打碎玻璃心的“托付心态”
小时候,我们处理情绪的方式很有趣。当你摔倒了,奶奶会立刻跑过来安抚你的同时狠狠的在地上踩上两脚,“都怪这坡地,摔着了我宝贝孙子。”你便以为这是处理情绪的正确方式。直到这种方式被带到了成年:“我不需要为我做的事情负责。别人一定要为我负责。哪怕没人为我负责,土地也一定要为我负责。”
所以,当我们为某件事愤怒的时候,我们会想当然的认为是对方让我们愤怒的,对方应该为我们的情绪买单,给我们的情绪背黑锅。但实际上,对方的行为只是激发了我们内心中某个无法碰触的痛,类似于导火线的作用。
此时我们越亲近的人,我们越是希望对方伸出援救之手。因此许多人对别人好,但对家人特别恶。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渴望对方帮我们解决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合理的期待。只有你亲手把这颗玻璃心的““托付心态””打碎,你才能从这个怪圈里走出来。
其实,改善亲密关系的技巧和方法还有很多,改善效果也会因人而异,所以不妨多多有益尝试,因为总有一款适合你。
作者: 冯冰清
乐天首席心理咨询师
个人介绍:心理咨询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卢勤知心姐姐”团队首批心理咨询师;500强企业EAP咨询师
咨询方向:儿童青少年成长及心理问题,特别是涉及原生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亲子关系;恋爱婚姻;情感危机;人际关系;情绪压力管理;职业生涯与规划等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