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弑母案嫌疑人被抓了!”凌晨深夜,这条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惊醒了不少正欲入睡的人。仅一个多小时后,该话题就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的位置,并高居不下。
事情要从2016年说起:2016年3月3日,福州警方发布一则悬赏通告称,当年2月14日,警方发现一名女子谢天琴死在福州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内,其22岁儿子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警方悬赏万元缉捕。
这个别人口中的“完美的孩子“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弑母这条叛逆之路的细节也被媒体逐渐披露出来。
据报道,弑母悲剧发生于2015年7月11日。福州警方消息人士透露,吴谢宇在作案前通过网络购买了刀具、防水布、塑料布、隔离服、医生护士服等,其中仅刀具就购买了菜刀、手术刀、雕刻刀以及锯条等多种刀具。
据警方调查,2015年7月12日至7月23日,吴谢宇又数十次购买活性炭、塑料膜、壁纸、真空压缩袋等。据悉,他曾经想分尸但未果。于是,他封死了案发的教职工宿舍,将母亲尸体放在床上,用塑料包裹十余层,并在缝隙中放入活性炭吸臭。
直至2016年2月14日案发,发现谢天琴已死亡整整218天。
支离破碎的信息背后,让人们在关注谜底层层揭开的同时,循着那个叫“吴谢宇”的嫌疑人,抽丝剥茧般审视这个“极端案件”,或许我们可以管中窥豹。
吴谢宇因学习成绩优秀,一直被“学神”的光环笼罩,同学们称他为“宇神”。可以说,吴谢宇是个高智商的天才少年,这一点从他历年取得的成绩中就可以看出来。
2009年,吴谢宇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进福州一中,取得的437分的成绩,也仅仅比福州市状元少了1.5分。
2012年,吴谢宇被北大提前录取,福州一中4个提前录取的名额中吴谢宇就占了一个。
吴谢宇进入北大后,大一获得了北京大学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大二获得了北京大学廖凯原奖学金。
不仅如此,吴谢宇因为想要出国就读于校外的英语培训机构,在当年的GRE考试中以“V165、Q170、AW4.5”的成绩,获得了6000元的高分奖学金。
杀害母亲时,本有美好前程的吴谢宇,才刚刚是北大经济学院大四学生。
若吴谢宇不主动打电话给舅舅而露出马脚,也许现在还难以知晓这起案件的发生。
2015年7月,吴谢宇在家庭群里发信息称,自己要去麻省理工做4年交换生,与母亲同行,乘坐7月25日的航班飞往美国。事实上,7月23日左右,吴谢宇就把他的母亲谢天琴杀害了。
确认谢天琴死后,吴谢宇用塑料薄膜把谢天琴的尸体裹了十多层,每一层中间还细心的放有活性炭吸味道,整个房间也密封得很好。随后,吴谢宇将通过网购买的数台电子视频监控以及红外线报警器,全部布置对着藏尸的房间里,只要有人进入,红外线报警器就会在他的手机上触发报警,并且他随时能在手机上看到房间里实时的监控画面。
他还用母亲的手机以和儿子去美国留学、航班很紧为由,向亲友群发信息四处借钱,最终一共筹到144万元。
随后,他用母亲生前写的信,逐个字剪下来再粘起来复印,伪造出一份假的辞职信给到谢天琴的学校,制造了一个“完美”的犯罪过程。
2016年2月5日,吴谢宇给舅舅发消息,称自己将和母亲在春节前返回福建,希望舅舅前来接车,而吴谢宇的舅舅没能等到他们,于是产生怀疑,最终和警方共同发现了谢天琴的遗体。之后,吴谢宇似乎“人间蒸发”,直至4月21日被重庆警方抓获。
这不禁让我倒吸一口冷气,想到了2004年美国有部大片《借刀杀人》高智商杀人的情景,吴谢宇事件仿佛是原景重现。如此周密的计划,残忍的手段,给这个极端的案件带来太多的谜团。也许审讯还需时日,那么在这些答案浮出水面前,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共同探讨这起“完美”犯罪的失败缘由。
什么原因导致了吴谢宇的极端行为?
青少年犯罪杀人屡有见诸报端,吴谢宇一案,也许让我们很自然就联想到了马家爵、药家鑫事件。同为高材生,却被爆出令人大跌眼镜的杀人事件,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极端行为?从心理学角度会对这起犯罪有所解释吗?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犯罪人格。犯罪人格是指具有严重反社会倾向的,能够导致犯罪行为的特定身心组织。犯罪人格在一定情境下能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犯罪就是外在环境诱因和内在人格缺陷相结合的结果。
实际上,犯罪人格既有其先天的成分,也有其后天的成分。笔者认为:犯罪者并不都具有犯罪人格,犯罪者人格与一般人的人格并无两样,而犯罪人格者虽然不是天生的犯罪者,但至少比正常人格者或其它人格异常者更容易成为犯罪者。
据吴家的老邻居透露,吴谢宇的父亲家族有着精神方面疾病史。在吴谢宇父亲一辈,他家的四个孩子中,只有吴谢宇父亲身心正常,而吴谢宇的三个姑姑,则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所以我们不难推测,精神类遗传病——这种先天的成分,便奠定了吴谢宇的犯罪人格的生理基础。
而后天的成分,则来自于养育吴谢宇的“原生家庭”。近期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将家庭矛盾摆上桌面,也让“原生家庭”一度成为热词,被众人讨论。而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都是及其深远的。
复旦大学教授严峰曾说过一句话:“我们要尽量对孩子好一些,让他们在小时候尽量快乐。因为长大以后,他们会遇到很多痛苦,那时候,小时候的快乐就会成为他们最美好的回忆和安慰。”的确,美好的家庭会让孩子拥有美好的童年,美好的童年会温暖人的一生。从媒体的描述来看,吴谢宇的童年并不快乐,家庭也并不完美,不完美的根源在于他的母亲谢天琴。
根据亲友的描述:谢天琴性格低调内敛,与人交往不多,但对人很好。只是这样一个“对自己的品德修养极度克己与自律,当了老师就从没再穿过裙子”的人,患有严重的洁癖和强迫症的母亲,将对自己的要求也强加到孩子身上,甚至代替孩子做了一些重要决定。
一个细节可以看出端倪:吴谢宇的父亲2010年因肝癌去世后,谢天琴的大学同学和好友筹集了1.8万元慰问金,亲友们曾经3次将这笔慰问金给她,但都被她拒绝了。吴谢宇在后来找理由把慰问金要了过来,弑母后又以母亲的名义向亲友借款144万元来看,由此看来他对金钱的渴望并非如母亲表现的那样“抗拒”,甚至和母亲的态度完全相反。
管中窥豹,吴谢宇在平时做一些决定时,母亲的态度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大致可以进行其犯罪心理的推测与分析:极度自我克制的母亲,一直压抑着吴谢宇内心的真实想法,让他始终无法找出一个可以释放的出口,更无法做最真实的“自我”。时间越长,矛盾越深。“别无选择”的吴谢宇有通过最残忍的手段让母亲消失,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的代价太大,也太过惨痛。
时至今日,很多家长依旧意识不到“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深远影响,一切打着“为孩子好”旗帜的行为,都会走向初衷的反面。
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时至今日,当我们回顾这个发生了4年的案件,当我们谈论起吴谢宇时,依旧被 “北大”、“学神”、“第一名”、“奖学金”这类贴满的标签所吸引。优秀成绩成为了吴谢宇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也成了他身上最醒目的符号,掩盖了他缺陷的人性。
天使与恶魔仅一线之隔,不得不叫人深度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望子成龙的父母应该如何养育人性呢?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之所以讲“不可替代”,主要在于家庭对人性影响的早期性、全面性和深远性。家庭教育的环节都与人性的养育相联系。简而言之,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养育人性来达成人生幸福。家庭教育的“教育失责”,家长责无旁贷。
当我们的教育一味强调成绩,唯“高分”论时,势必让部分家长将“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目标,而忽略了人性教育。殊不知,教育的目的并非培养高智商的人,而是为了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因为高智商无人性的人,才是真的对家庭、对社会构成严重的危害的人,他会酿成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悲剧。
健全的人格是怎样的?健全人格的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人格的正常和谐的发展,是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吴谢宇自然没有达到这种平衡。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迫使我们将情感等其他教育隐藏在后,长期如此,让部分孩子变成了思想上“四肢短缺”的人。只有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才是关键,成绩再优秀又怎样?当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成为恶魔,才是世界上最恐怖的事。
就像一位专家说的那样,“我们在对孩子的培养过程当中,习惯于把孩子当成知识的容器,往里面填东西,而恰恰忽略了他是一个人。”
将孩子从成人的依附中“独立”出来是一种解放。这种解放,是相对“桎梏””、“控制”而言的。解放孩子,就是要让孩子在成长中释放天性,成为他自己。一个人只有首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才能在心理上、精神上积极主动地探索世界、拥抱生命、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在从事自己喜欢和有意义的事情中,实现价值、造福社会,过幸福的人生。尊重孩子、解放孩子,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急需引入的重要命题,它能从根本上杜绝溺爱、威权、家暴、忽视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接受家长的抚养与教育。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投射性认同”,也就是家长如何看待孩子,会投射到孩子内心,孩子会慢慢加以认同。如果家长认为孩子有权利、有能力独立自主地思考、选择、做事,那么孩子也就慢慢认同了这样的看法,并在日积月累中使之成为现实,反之亦然。尊重孩子、解放孩子,并不是放任纵容,而是通过引导、监督与激励,促进孩子形成积极乐观、自尊自信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效能,这远比考试多考几分重要得多。
并不是“羊有跪乳之恩”这句古训变成仇杀诱因,而是缺乏人性教育的吴谢宇人生悲剧早已写好,只在等着一个导火线的引爆。
作者:乐天心理 冯冰清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网站链接。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