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版的《国际疾病分类》,“游戏障碍”,即游戏成瘾,被列为精神疾病,随后WHO(世界卫生组织)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此消息一出,社会上议论纷纷,一片哗然。怎么打游戏都成精神病了?要知道,在当今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都玩过游戏,玩游戏本身就已经成了当今社会的主流消遣之一。但是有些人偏偏沉迷游戏不可自拔,而在这些成瘾人群中则以青少年居多。因此有位网友对WHO的这项规定评论到:玩游戏成瘾不是病,把游戏带入现实就麻烦了。
没错,游戏本身并不可怕。喜欢玩游戏也没错,游戏和篮球,唱歌一样,都是一种生活爱好。但是,将游戏带入生活甚至用游戏取代现实就相当麻烦了。那么游戏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让很多青少年沉迷其中甚至到了一天不打就浑身难受的地步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虚拟感
玩过魔兽世界的人都知道,魔兽里面的世界相当庞大,玩家可以操纵游戏角色任意在浩瀚的世界里闯荡。由于现实生活的限制,人们无法去很多地方游玩,但是在游戏里可以做到,你可以去冰原,去森林,去海洋,去天空,这很难让人不心动。又比如英雄联盟,里面的英雄分为法师,战士等,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职业游戏里都有,只要你想你就可以成为任何一个人。
突破现实的桎梏,为玩家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这正是游戏的魅力之一。
不管是单机游戏还是网页游戏,端游还是手游都会有等级,战斗,闯关等游戏设置。在现实生活中失意的人往往喜欢在游戏里寻找存在价值,特别是内心敏感的青少年尤其喜欢在游戏里结识朋友,找到自己的位置。
试想,一位现实中受到挫折的人来到游戏世界后,因为游戏玩得好会得到游戏玩家的赞美,得到久违的认可感与满足感。而随着游戏等级的升高,他还会得到成就感,而这恰好是他在现实中很难得到或者得不到的一种感觉。
3.真实感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在游戏里都不敢做自己,那你在现实中怎么办?
笔者有位女性朋友,在生活中相当文静,但是在游戏里妥妥变成一枚女汉子,游戏操作之流畅让人为之叹服!
而且有些生活中原本腼腆,不擅长和人交流的人,到了游戏中通过打字和游戏玩家们可以交流地十分开心。
或许,现实的生活太压抑让有些人选择回到游戏世界里做真正的自己,这也是游戏的吸引力之一。
那为什么游戏偏偏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最大呢?游戏本身该负全部责任吗?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过:“青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
而在司继伟的《青少年心理学》这本书中明确指出,青少年的情绪特点是情绪、情感强烈,有明显的两极性,青少年的情绪明显不稳定,有波动性的特点。他们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青少年心思敏感,与成人相比,更容易对电子游戏产生依赖。他们面临着学习和社交双重压力,更何况,青少年的意志力本身就比较薄弱。在面对缤纷有趣的游戏时,就连成年人都忍不住心动,更何况十几岁的孩子?
因此,游戏成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游戏成瘾的背后是否包含着孩子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呢?比如成绩下滑后老师与家长没有鼓励反而批评孩子,或者同学关系不和睦,甚至是家庭内部环境的变化,比如父母争吵等等,都容易引起孩子对现实的不满转而投向虚拟世界。
因此,游戏成瘾仅仅是游戏本身好玩吗?我看未必。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