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来自英文“comfort zone”直译而来。可具象也可抽象。
具象如家里的一个温馨角落,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的天地,不被任何人打扰。
抽象如某种生活状态:家庭完整稳定,工作悠闲。社会关系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想结交认知的人都关系不错,也有自己决定不想结交的对象而不必烦恼。
但是对于“舒适区”,可能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就是“自己想干嘛就干嘛”。
看过一则案例。
有一个年轻人,曾经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每天计算时间的分配,安排的详细又充实。每日计算身体所需热量,认真分配碳水化合物比例,严格控制自己的身体热量的摄入。每日健康,周末瑜伽等健康活动从不落下。每天看书,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还不断培养自己的爱好,学尤克里里、学游泳等。每时每刻提醒自己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面貌。这些看起来是“很舒适”,也是自己在要求自己做的事情。
突然有一次的出乎意外的失败,使他深受打击,从此一蹶不振,陷入了另一个负面恶性循环。每天暴饮暴食,疯狂摄入高糖的食物,直至很难再塞下其他东西。不想睡觉,没日没夜地刷剧、看电影、刷手机,一天到晚坐着不动,逃避设计,不想见家人朋友,陷入了难以自拔的自卑当中。
他说:他现在这样的状态并不能让他很开心,但是至少能让他舒心,不再那么逼迫自己,即使在痛苦,也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是在另一种“舒适区”中。
一个人,两种截然不同的“舒适”生活。一个是努力让自己变得更自信更好的心态,一个是无法经受打击而深深自卑的心态,一个“严于律己”,一个“脆弱易折”,都一定程度上给心理带来“舒适感”。
都说自律是非常重要的,自律的生活带来快乐,也会带来事业上的成功。无数的真实的案例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律的力量。
但是过于苛求的自律,往往有可能会在一瞬间坍塌。案例中的主角就是如此。高强度的自律过程,会让人无法呼吸,无法真正从内心深处爱上自律的生活,或许会带来阶段性的振奋,但在潜意识中透露这更多的自卑和沮丧,想让自己一直这么好,而人有时也会抵不住如此达的压力。
非黑即白的心态,要么自律,要么任性,没有过度的灰色地带,没有让自己放松的时间,没有让自己反思的时间,没有让自己享受生活的时间,生活没有了弹性。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内心常在的压力会不断堆积,最终会在最后一棵稻草的重量下全盘倒下。这种看似自律带来的“舒适”的背后藏着满满的不安感。
而因为任性带来的“舒适”的感觉,想饱餐一顿就饱餐一顿,想睡一天就睡一天,丧失了对自己的要求,追求的是身体上的“舒适感”。而这种舒适感来源于,自己即使十分不愿意接受如此不自律的生活,但是内心自卑的部分让自己在生活中没有看到希望,即便对自己充满了各种负面的评判,也可能时常提醒自己不能这样下去了,但是这样的任性,似乎也满足了某种内心的愿望,内心的“舒适感”。
这时候,不带评判的去接纳真实的自己,才极有可能从现有的不健康的生活状态中走出来。接受完美的自己,接受曾经很自律的自己,但也接受失败过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在某些方面不足的自己,接受完整的自己,轻松感受生活,培养正确的生活观念,才能尽早走出泥沼。劳逸结合,轻松生活,认真工作,自然是更好的自己了。
作者:乐天心理 张智慧
心理咨询 上海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