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学,是处在学龄期的青少年在上学期间擅自离开学校的行为。逃学的高峰年龄为14-18岁,这个时期的学生从身体发育上来看,正处在青春期,正经历着一个“充满危机”的阶段。
一般情况下,重点中学学生逃学现象较少;非重点中学,特别是一些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逃学现象较为普遍,据某校一项连续3年的调查研究发现,1000名初高中青少年的逃学率为7.32%,逃学的时间各不相同,有的是整天逃学,有的是逃特定的几节副课。
据心理学家研究,学生发生逃学的原因主要是厌学。逃学的学生怕吃苦,意志力薄弱,挡不住外界的诱感,觉得逃学在外可以不做作业,不听老师批评。
学生的心理压力有时是老师造成的。如对学生要求过严,稍不如意则“脸色难看,语言难听”,使孩子感到被看管,失去了自由,对老师和学校产生厌烦情绪,不是高高兴兴地迈入校门,而是怀着志忑不安的心情来上学,发愁、害怕成了他们上学最大的负担。也有的学生因学习成绩不佳受到老师的批评、处罚,心里产生反感、畏惧,从而惧怕上学,希望脱离或逃避这种有压力的环境。有些学生因为在校常受到一些不良学生的欺辱,也通过逃学来摆脱。
逃学的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怠学,而是主动地寻求减压,因此学生的心理不会有更严重的伤害。但是逃学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是不可忽略的。
当青少年产生轻度厌学心理时,如果不能及时加以疏导,缓解恐惧情绪,很有可能导致逃学的行为。
纠正逃学行为,最关键的是争取老师和家长善于改善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营造一种能使青少年改变逃学行为的氛围。
在学校里,老师在不降低学习质量的前提下,想办法减轻青少年负担,提倡科学教育,改革教学方法,使青少年对学习发生浓厚兴趣,调动青少年学习的积极因素,引导青少年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文体活动,从而使他们依恋校园,留恋校园。
在家庭里,家长要细心观察青少年的变化,关心他们的生活,在家里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青少年一旦感受到教育环境的宽松、和谐,不再处于种种压力,就有可能改变对学习的观点,从而很自然地回到学习的群体中来。作为学校,应力求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校园氛围,使青少年除了学习以外,还有丰富的校园生活可参加。这样,不少青少年的潜能或特长可得以挖掘或发现,使他们从学习以外的方面表现自身价值,找到自身位置,从而远离逃学的行列。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