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精神障碍中, 抑郁症相对较高的发病率使其广受关注。而抑郁症的成因也是一直以来困扰学界的热点问题。一种疾病的成因问题实际上包含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是所谓的“直接原因”, 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它能解释个体如何患上该疾病并表现出相应症状;另一个层次则可以被称作“终极原因”, 即疾病的起源, 它解释的是该疾病如何出现并存在于特定人群中。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更有可能得抑郁症呢?
一、特定的年龄阶段
抑郁症具有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易复发的特点,且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发病率。在儿童期,抑郁的发病率小于3%,青少年时期骤然升高至14%,到成年早期达到最高值17%,之后便趋于稳定。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青少年(即初高中生)与大学生群体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陈子晨, 张慧娟, 汪新建, 吕小康,2018)。
二、特定的人格特质
归属需要是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一项基本需要,其目的是为了维持与他人一种持久的、积极的关系,防止现存的关系遭到终止
研究表明,高抑郁症状个体对归属需要更强烈,对他人的排斥也具有更高的感受性。在人际交往中,高抑郁症状个体往往会从言谈举止去感知判断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国内学者郭松民则明确指出,大学生存在“集体抑郁”现象,就源于他们的“被排斥感”(李龙龙,万里川,赵守盈,2018)。
使用SCL-90测试大学生的抑郁得分以及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抑郁得分高的人自我评价过低,容易自卑,且容易有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水平高、人际信任程度较低等诸多问题(孙洪礼,2017)。
三、基因遗传因素
多基因遗传因素可能通过脑功能、人格特质和神经生物蛋白间接影响抑郁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相同的基因对男女抑郁的作用模式存在差异。近期研究还表明男性和女性可能具有不同的抑郁易感基因。遗传基因与抑郁的关联可能表现为年龄阶段的函数,具体表现为抑郁的遗传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 并且这种遗传率的增加只出现在青春期的女孩身上(曹衍淼, 王美萍, 曹丛, 张文新,2016)。
作者:乐天心理实习咨询师
参考文献
曹衍淼, 王美萍, 曹丛, & 张文新. (2016). 抑郁的多基因遗传基础. 心理科学进展, 24(4), 525-535.
陈子晨, 张慧娟, 汪新建, & 吕小康. (2018). 抑郁症起源的三类理论视角. 心理科学进展.
李龙龙,万里川,赵守盈. (2018). 大学生抑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孙洪礼. (2017).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质的相关.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0).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