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人生发展的基本蓝图,莫不以美国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为圭臬。爱利克·埃里克森(E. H. Erikson,1902.06.15—1994.05.12)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及多年从事研究观察所见,提出一套解释人生发展的理论,他认为人是不断成长与改变的,一生中会历经八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这个发展任务在社会适应上可以是危机,也可以是自我再成长的转机,全看你如何去超越它。
一、基本的信任VS不信任(大约出生至12-18个月)
Erikson提出的第一个危机为基本的信任或不信任,意思是说婴儿在不同的照顾品质下,逐渐感受到外在世界是否可靠安全。一个人的成长,从婴儿时期就必须以信任产生亲密关系,以不信任来保护自己,两者之间发展出一个适当的平衡点,如果信任占了优势,孩子将能比较无焦虑地接受母亲不在的时刻;如果不信任占了上风,孩子将容易认为外界是不友善的,无法安然处理母亲不在身边的时刻难以发展出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
二、自主VS羞愧怀疑(大约12-18个月至3岁)
随着肌肉的逐渐发展,幼儿开始学习自主,能自己走路、吃饭,穿衣、上厕所等,而面对无法独自完成的事,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并感到羞愧,然而研究也发现,幼儿需要某种程度的自我怀疑以认清自己的能力界限,适度的羞愧感也有助于他们学习在合理的规范下生活,因此这阶段的幼儿需要成年人适度给予设限,过与不及都不好
三、主动VS罪恶感(大约3-6岁)
Erikson提出的第三个危机为主动或罪恶感,意思是说儿童开始尝试超过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当他们所采取的行动与父母或家人的期待冲突时(例如:打破餐具),这些冲突可能会使他们产生罪恶感。因此儿童须在此阶段保持主动的精神,同时学习压制自己的冲动,才能得到平衡,顺利渡过发展危机。
四、勤劳VS自卑(大约6-12岁)
Erikson提出的第四个危机为勤劳或自卑,意思是说在这阶段的儿童常会拿自己和同伴作比较,只要勤奋进取一点,儿童就能学到社会及学业技巧,变得较有自信;反之,则容易造成自贬自卑的心理,在生活中较缺乏基本能力,失败感也比较多。
五、自我统合VS角色混淆(大约12-20岁)
根据 Erikson的看法,青少年主要的发展危机是建立统合 ,此阶段的青少年正处在儿童期与成熟期的交又点,常有“我是谁?”的疑问,究竟我是怎么样的一个男人或女人?我的期待是什么?我想要从事什么工作?……太多问题等着青少年去思考与厘清,因此在这时期必须建立起基本的自我、社会及职业认同,否则在长大成人后,会不知道该扮演何种角色。
六、亲密VS孤立(大约20-40岁)
据 Erikson所言,亲密或孤立的发展所代表的是迈向成人期的转变。为了获得亲密感,个体必须与另一个人建立亲近的、爱的、相互满意的关系,这是人生全程发展中很重要的能力,它使两个人结合在一起,但仍允许彼此拥有各自的独立性。而如果无法和他人形成友谊或亲密关系,便会产生孤立感。
七、生产VS颓废迟滞(大约40-65岁)
在这个阶段,个体是夹在中间的一代,既是父母、又是孩子,致力于工作,肩负起抚养子女或照顾家人的责任,是必须具有工作能力,且精力充沛的时期。虽说不同文化的期许或标准有差异,但没有能力或不愿意负起这个责任的人,将会变得颓废迟滞。
八、自我完善VS失望厌恶(大约65岁以上)
对于老年期, Erikson认为,处在其中的人必须在努力寻找完善自我与绝望感的侵袭之间保持平衡。老年人对自己过去的生活常有诸多回顾、感触与评价,那可能是有意义的、丰富的或许多快乐的经验:但也可能充满了未完成的承诺,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因而感到失望。在这个阶段出现的消极情感, Erikson称之为“最后的生活危机”;一个人的生活经验,将会影响这最后一个生活危机的结果。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