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心理教师的这几年里形成了一个惯例,那便是开学伊始,我都会询问班级新生“你们听说过心理咨询吗?”,回应我的往往是很响亮一声“听过!”。但我的第二个问题便没有得到这么热烈的响应,我接着会问道“那你们会去参加心理咨询吗?”,此刻我早已做好了准备迎接学生的沉默以及否定的回答。进一步追问缘由会发现我们中学生处理不愉快的情绪常见的做法是憋在心理,当然写进日记也是一种变相的憋在心理。虽然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高涨,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但这不是中学生普遍不愿意参加心理咨询的根本原因。
私下和学生沟通后,答案渐渐明朗,但却令我忧心。中学生会将心理咨询和精神疾病联系在一起,例如看心理医生的人应该是有抑郁症或者其他什么精神病。除此之外,中学生认为找心理老师进行心理咨询无形中给自己贴上了心理有病的标签,在同学中很没有面子。另一个阻挡他们参加心理咨询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认为心理老师其实就是“特务”,会挖空心思的窃取他们的小秘密,然后将情报输送到班主任及家长的耳中。看来心理老师成为相当危险的存在了。
了解完学生的鼓励和误区后,澄清和正确解释心理咨询便是当务之急。
首先是澄清影视作品中的刻板影响。也许有不少影视作品中心理咨询师都会拿着个小怀表在眼前摇晃数次就把人催眠了,然后这个被催眠的人便会在睡梦中把任何事情都抖露出来。其实催眠的技术在中学生的心理咨询中并不普遍,也并不是通过摇摆怀表的方式达到催眠效果,而且非常重要的是即使进入催眠状态并不意味着失去意识任人摆布。
其次便是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界定了,心理医生也可以称为精神科医生,平时是在精神病院里上班的,可以给病人开药的。而我们的心理咨询师面向的都是正常人类,没有权利开药的。因此有心理疾病的病友找心理咨询师就不对了,找心理老师做心理咨询往往就是最直接的方式证明是你是心理正常的,只不过是想找个人倾听烦恼或者是想变得更好。
在同学们消除对心理咨询的消极误解后,此时很有必要告诉大家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原则。当然也要很诚恳的告知大家一些保密例外的适用条件。
澄清完误区后,心理老师还需要给一些积极参加心理咨询的福利。恰当的自我暴露,心理教师也是参加心理咨询让自己的性格更好,情绪调节更顺畅。另外告知大家参加心理咨询可以更好的梳理自己的内心事情,化解心中的乌云,是爱自己的一个表现。
乐天心理咨询师:吴秋平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