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特姆金.贝克,是认知疗法的创立者。贝克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运用认知模式对抑郁症的治疗与著作的辉煌成绩,让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将认知疗法列入该院对抑郁症的多地共同研究计划当中,证明这是一种治疗抑郁症的可靠方法。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认知疗法作为一种系统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在理论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基本原理
1 认知影响行为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知和对事的见解等等。
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证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结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2 治疗的关键在于重构认知
认知疗法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试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所呈现的心理问题,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铺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艾利斯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谈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
贝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梅钦伯姆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期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
于此过程中,要认识适应不良的认知—情感—行为类型。病人和治疗医师对其问题达成认知解释上意见的统一;对不良表现给予解释并且估计矫正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比如,可让病人自我监测思维、情感和行为,治疗医师给予指导、说明和认知示范等。
于此过程中,要使病人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替代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比如,治疗医师指导病人广泛应用新的认知和行为。
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于此过程中,要让病人练习将新的认知模式用到社会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比如,可使病人先用想象方式来练习处理问题或模拟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条件下让病人以实际经历进行训练。
于此过程中,作为新认知和训练的结果,要求病人重新评价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处理认识和情境中的作用。比如,在练习过程中,让病人自我监察行为和认知。
三、五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
(1)识别自动思维
由于引发心理障碍的思维方式是自动出现的,已构成了个体思维习惯的一部分,多数个体不能意识到在不良情绪反应以前会存在着这些思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师首先要帮助个体学会发现和识别这些自动化的思维过程。
(2)识别认知性错误
所谓认知性错误,即个体在概念和抽象上常犯的错误,这些错误相对于自动化思想更难识别,因此咨询师应听取并记录个体的自动性思维,然后帮助个体归纳出它们的一般规律。
(3)真实性检验
真实性检验就是将个体的自动思维和错误观念作为一种假设,鼓励他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式或情境中对假设进行检验,使之认识到原有观念中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并自觉纠正,这是认知疗法的核心
(4)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就是让个体意识到自己并非被人注意的中心,很多个体总感到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他人的评价,为此,他常常感到自己是无力的、脆弱的。如果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举止稍有改变就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和非难,那么咨询师可以让他不像以前那样去和人交往,即在行为举止上稍有改变,然后要求他记录别人不良反应的次数,结果他发现很少有人注意他言行的变化,他自然会认识到自已以往观念中不合理的成分。
(5)抑都或焦虑水平的监控
多数个体都认为他们的抑郁或焦虑情绪会一直不变地持续下去,而实际上,这些情绪常常有一个开始一高峰一消退的过程,而不会永远持续。让接受咨询的个体体验这种情绪涨落变化,并相信可以通过自我监控,掌握不良情绪的波动,从而增强改变的决心。
四、 著名疗法
1 情绪行为疗法
概述原理
该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他认为人有其固有本性,人的先天倾向中有积极的取向,也有消极的本性;换句话说,人有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这样的内在倾向,同时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倾向,而且艾利斯更强调后一种倾向,他认为正是这种非理性的生活态度,导致心理失调。
艾利斯将人类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归纳为以下几种:
(1)倾向于进行畸形的思维(如强迫思维);
(2)倾向于易受暗示影响;
(3)倾向于过度概括化以偏概全;
(4)倾向于要求尽善尽美,认为不是完美的就是无用的;
(5)倾向于对他人的过分要求;
(6)倾向于追求绝对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确定性;
(7)倾向于夸大负性事件的危害性;
(8)倾向于自暴自弃;
(9)倾向于自我贬低;
(10)倾向于过分关注自身的机体的变化。
解释
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牛鼻子”,把认知这个“牛鼻子”拉正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艾利斯将以上观点概括称之为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 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 Beli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 Consequences),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与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觉知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A,因此,对A的经验总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A在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B不同,换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在 ARCDE理论中,D代表治疗( disputing).通过D来影响B,认识偏差纠正了,情绪和行为困扰就会在根大程度上解除或减轻,最后达到E效果( effects),负性情绪得到纠正。
概述原理
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是阿龙·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以及像不能妥善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他提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体验和反应。
认知理论的出发点在于确认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贝克论证说,抑郁症病人往往由于做出逻辑判断上的错误因而变成抑郁、歪曲事情的含义而自我谴责;一件在通常情况下很小的事情(如溅出饮料)会被他看成生活已完全绝望的表现。因此抑郁症病人总是对自己作出不合逻辑的推论,用自我贬低和自我责备的思想去解释所有的事件。
认知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知活动或认知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认知过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接受和评价信息的过程;(2)产生应付和处理问题方法的过程;(3)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
认知治疗高度重视研究病人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并且把自我挫败行为看成是病人不良认知的结果。所谓不良认知,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往往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行为。治疗的目的就在于矫正这些不合理的认知,从而使病人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认知疗法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 — 情感 — 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样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潜意识;内省疗法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问题的影响,重视潜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
认知治疗的理论和范围正在不断的补充和扩大,应运而生的有动力认知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前者是由威纳倡导和发展的,他认为认知过程的发展(即感知、记忆、推理、评价、解决问题以及学习的方式)不可能脱离个体的成长发育和人际交往,只有不脱离,我们才有了自尊和认同、发泄和控制冲动、以及与他人的接触交往。曾有外伤以及未接受良好教育的儿童往往会有部分或全面的认知缺陷,动力认知治疗就在于用恰当的认知结构来替代有缺陷的认知结构。后者是由马尔奈及阿恩科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假设是适应不良性行为是由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产生的,治疗的方法就在于综合应用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来矫正不良行为。
五、 阿伦·贝克和雷米对“认知过程中常见的认知歪曲”的研究
任意推断
即在证据缺乏或不充分时便草率地作出结论,如“我是无用的,因为我去买东西时商店已经关门了”
选择性概括
仅依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便对整个畲江作出结论,这是一种瞎子摸象式的、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如“单位中有许多不学无术的人在工作,这是我做领导的过错”。
过度引申
或称过度泛化,是指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作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也就是说从一个琐细事件出发引申作出的结论。如“因为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所以我是一个愚蠢的人”,或“因为打碎了一只碗,所以我不是一个好母亲”
夸大或缩小
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如“因为偶然的开玩笑,并无恶意地撒了一次谎,于是认为完全丧失了诚意”。
走极端的思维
即要么全对,要么全错,病人往往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没有中间色。如没有被聘为电视播音员,从而就产生:“我感到非常沮丧,因为没有什么地方再会聘用我了;我现在连整理房间的能力也没有了,我成为一个无用的人了。”
贝克的病理心理学认知模式已经广泛用于对焦虑障碍、恐怖障碍、偏执状态、药物滥用、性功能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的理论分析,所有这些分析都是根据贝克的下述理论假设:在信息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曲解和谬误导致了情绪障碍的发生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