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 郑平
我们常说婚姻是一场修行。修行是佛教语言,指对生命的觉悟,能觉悟到什么层次各有不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具备能够去感受,去爱,去反思的能力。
佛教没有说的是怎么样才可以获得这个能力,而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则解释了为什么这个生命自主的能力有高低,以及怎么样获得。
依恋指向喜欢的人寻求亲近,从而建立一种亲密关系。
根据精神分析学家鲍比的理论,我们这一生的各个阶段,从幼年少年中年到老年到最后死亡,这个过程中,贯穿了各样的亲密关系。
尽管心理学家认一致认为每个人依恋的模式源于幼年早期的亲密关系,具体就是婴儿和他的养育者之间的依恋关系,而通常养育者这个角色是母亲,因而早期的母婴关系对孩子建立安全依恋非常重要。
心理学家Ainsworth通过观察婴儿在实验室情境中的反应,将依恋分为四种模式: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已及混乱型依恋。后三种都是存在问题的依恋关系。
发展出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孩子在感到安全时能够根据自己的好奇心去探索世界,在感到不安全的环境是能够在与母亲的联结中获得安慰。而有问题的依恋关系的孩子则由于缺乏安慰,即使感到安全时也没有足够多的能量去探索外部世界,他需要花更多的能量去满足自己的安全需求。
如果早期的依恋关系存在问题,在后来的亲密关系中还是可以有机会改变,从而获得只有在安全的依恋关系中才能产生的能够自由去爱,去感受,去反思的能力。
能够改变的亲密关系有两个最基本因素:足够长的时间和足够的亲近。足够长的时间对成年人来说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婚姻了。而足够的亲近则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建立出稳定的亲密关系状态,就像母亲之与孩子,无论自己困境逆境永远感到被包容被爱被接纳,母亲都不会弃自己而去。
这就是为什么说婚姻是一次重生的心理学解释。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