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的孩子如何培养
当你的孩子在家做数学作业,又一次被数学的逻辑所困扰,哭丧着脸说:“我觉得我永远也学不好数学了。”这个时候,作为家长的你会怎么做呢?有的家长可能会说:“你就继承了我数学不好的基因,我的数学也不好”,有的家长可能会抱怨孩子:“你看你,这么简单的数学题都不会做,真是烂泥扶不上墙”。这两种的教育方式都是非常糟糕的,会让孩子逐步的形成低自尊和悲观的思维方式,产生习得性的无助。
积极心理学中有关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而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和困难,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则会让孩子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导致孩子低自尊,不自信,习惯性消极悲观的思维方式等。所谓‘习得性无助’是由事情失败的经历而得出‘不管怎么做都不行’的行为习惯,让人产生‘我不行’的自我评价,不愿意也不敢去尝试和冒险,这种悲观的解释风格,易导致人产生抑郁症,低成就感,也不敢面临挑战。
而培养孩子乐观的思考和解释风格,避免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言传身教则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不要把自信直接附加给孩子。
我们先来看一个场景:果果是一个6岁的小男孩,他和9岁的姐姐一起玩搭积木,姐姐搭的积木又高又稳,还搭出一个漂亮的城堡,而果果的积木搭的歪歪扭扭,还总是倒下来。果果非常沮丧,嘟囔着:我永远也搭不了姐姐那么好看的积木。这时候,爸爸来了,爸爸告诉果果,不要泄气,你一定可以搭出好看的积木城堡,果果不愿意,还哭了,这个时候爸爸便帮果果搭了一个很漂亮的,比姐姐搭的还要稳还要好看的城堡,果果便开心的笑了。
在这个故事里,爸爸的做法对吗?回答是:不对。
5-6岁的学龄前儿童正是学习掌控行为的时间,他们会开始在头脑中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因果认知,这是以后建立乐观或悲观解释风格的基础。爸爸代替果果直接搭出一个好看的城堡,实则是把自信直接附加给了孩子,而孩子却丧失了在挫折的坚持和尝试中,体验成就乐趣的机会。果果爸爸的行为也传达出一个讯息:当事情发展到你无法掌控时,你要放弃让别人来代替你去做,因为你做不到。这样的讯息传递容易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而不利于孩子乐观解释风格的形成。
果果的爸爸应该和果果说实话:姐姐已经9岁了,你现在是6岁,当你长到9岁的时候,你对搭积木就会有更多经验,你也可以和姐姐一样搭出好看的城堡的,姐姐在你这么大的时候,搭积木也总是倒下来呢。你再尝试看看,能不能搭的比现在再高一点?
这样的做法,保护了孩子的自尊新也鼓励了孩子在自己现有的能力之下有一些挑战,并让孩子保持希望,自己会成长到做的更好且一定有可能做到。
第二,要让孩子体验表现满意而非感觉满意
让孩子主动去表现以让自己满意,而非代替孩子去做。家长需要做的,不是鼓励孩子感觉满意,而是要教孩子表现满意,这是孩子获得自信和愉悦感的基础,也是乐观心态建立的有力途径。
比如,朵朵的妈妈发现6岁的朵朵特别喜欢攀爬游戏,朵朵妈妈就会在家里用各种枕头和被子搭出一个高地,以让朵朵发现藏在“被子高地”里的“娃娃宝藏”。这位妈妈就很会让孩子体验到表现满意,朵朵在自己喜欢的攀爬游戏中,发现宝藏,在感到兴奋和快乐的同时,也可以获得自信和价值感。
第三,批评孩子时,用暂时性而非永久性的语言。
孩子就像海绵,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孩子在吸收父母所讲的话的同时,也吸收父母讲话的方式。所以,你需要注意自己批评孩子的方式以及在孩子面前批评自己的方式。父母的言传身教都会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到孩子。如果父母习惯性的批评孩子懒惰而非不够努力,就会让孩子对自己贴上“懒惰”这个永久性的标签。
比如,6岁姐姐多多通常都很照顾4岁的弟弟,然而,今天他吓唬弟弟,还说弟弟不是爸爸妈妈生的,弟弟的爸爸是动物园里的大猩猩,把弟弟吓哭了。多多妈妈知道这个情况之后,是这样说的:“多多,你今天是怎么了?你一向是个好姐姐,你会和弟弟分享食物还会和弟弟一起玩耍,教弟弟做他不会做的事情。然而,你今天说弟弟的爸爸是大猩猩,弟弟都吓哭了。你知道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说自己的爸爸是大猩猩是很恐惧的一件事情。你需要向弟弟道歉,然后注意下次不要再做同样的事情了。”
多多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就很值得赞扬,首先,她的说法批评的是多多暂时性的表现而非永久性的。其次,告诉多多一向做的很好,且有生活的证据证明多多一向是个好姐姐,会分享且乐于帮助弟弟,只是这一次的做法不对,换位思考对于4岁的弟弟来说,多多的说话让弟弟非常恐惧。最后,让多多为自己的错误承担结果,自己去面对和解决,向弟弟道歉且要记住下次不再犯同样类似的错误。既保护了姐姐多多的自尊心,也让多多意识到了错误且去面对和改正。
孩子成长经历中所接受到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和性格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想要培养一个乐观的孩子,除了注意实现好的教育方式,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思维风格也很重要。当你昂起头说:我孩子乐观的性格像我。这将是有多骄傲。
上一篇文章:
“共情”不是什么
下一篇文章:
家庭幸福对于个人的成长的作用(上)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咨询项目: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一般心理问题
组织项目:企业EAP疗法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