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朋友去看牙,碰到一对母子一起看牙,医生和母亲极力劝说,但最后孩子却落荒而逃,放弃了治疗。医生感觉委屈失落,妈妈可能也感觉挫败,而孩子经历了一场恐怖的战争,斗智斗勇,虽然取得了目前的胜利,回家还得忍受病牙的折磨,需要准备无数个下次的战斗。 我自己作为妈妈也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多年前孩子扁桃体发炎。第一次治疗时需要静脉输液,当时旁边一位爸爸也在带着儿子输液,还没开始准备,孩子已经表现出抗拒,爸爸为了防患于未然,使出力气按住儿子,并对儿子说:“别哭,哭了爸爸打你!”护士同样在旁边对孩子要求“你是男孩,要勇敢,要坚强!你看这个小妹妹比你还小都不哭,你更不能哭。”面对如此压力,还在皮肤消毒时,孩子就嚎啕大哭起来。 或许对于孩子们来说,看医生都是恐怖的经历,即使对我们成年人,就医都不是愉快的经历。不仅要忍受病痛的折磨,治疗的过程也是那么地痛苦和不堪,检查、处理等每一项都不是愉快的。我们大人会理智地取舍,知道为了后续的生活,必须要忍受和经历这样的痛苦过程。但孩子却没有我们这样的远见,他们往往更注重当下发生的事情。很多时候,孩子的远见卓识需要父母和周围的人给他一些帮助,他才会学习和总结出来。 对就医过程中的亲子冲突而言,可能最主要的是,双方强调的重点不一样。父母看到的是治疗后的结果,而孩子关注的是眼下的苦难。双方关注的都不是事情的全部。父母不仅要看到结果,也要理解孩子霎那的难受;而孩子更要学习,这样的苦难是值得忍受,也是能够忍受的。小小的孩子并不能决定自己是否需要看医生,只有在他知道了为什么去看医生,才能了解去看医生的道理,也才能接受看医生这件事。就医过程中的那些痛苦和难过,更需要亲爱的父母去理解和同情。 回想起之前女儿就医时,输液治疗很配合,还成为了护士口中的榜样,这和当时用的处理方式是分不开的。首先,告诉她“输液治疗才能退烧,之前吃药没有控制住,所以现在必须输液了。”其次,是承认扎针的一刹那会疼。“针扎进去的那一下是会有点疼的,但我们人都能忍受,要不然也不会这么多人在这里输液了。你疼的时候妈妈会在旁边,握住你的手。” 朋友偶遇的看牙母子,孩子经历过磨牙,已经知道磨牙是多么地酸疼和难过,可妈妈和医生还是一味地跟孩子强调“不疼的,真的一点都不疼的。”孩子不仅要承受疼痛的苦,还要接受大人的谎言和欺骗。即便为了不受欺骗,孩子可能也要奋起抗争拒绝治疗了。更有甚者,妈妈在随后单独接受治疗时,都承认自己确实感觉很疼,害怕治疗,也使用了麻药。即便如此,她也不敢以一种务实坦诚的态度来面对儿子的疼。可能妈妈和医生担心如果承认孩子的疼,就不能说服孩子治疗了。但其实,治疗的理由并不是治疗过程不疼,而是治疗本身的目的。 疼痛是一个客观物质的存在,但疼痛的强度却和我们的主观意识有很大关系。当我们在一个温暖、理解和包容的关系中,巨大的疼痛也可以忍受,也是值得忍受的,甚至会骄傲自己的忍耐。女儿有一次被门夹到脚了。当时她大叫了一声,刚好我在旁边,只是关注了一下,说了一句“被门夹了。”孩子就像没发生什么事情一样,又投入到和小伙伴的游戏中去了。之后才了解到孩子被夹得多么厉害,淤血过了几个月才消。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疼痛、失败和拒绝等各种我们能预料和不能预料的困难情况,父母需要真诚地承认孩子会面临的困难,理解孩子的困境,也要相信孩子有战胜这些困难的潜力,并以一种理解和鼓励的态度在背后支持孩子。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