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理咨询师何峻
社会是有很多人组成,而每一个个体的感受也注定他们的人生,不同的人对于现实生活满意度并不以财富多少为标准。
人物 地点:上海
曼玲(化名)眉头紧锁抱怨月薪2万,依然入不敷出,压力又大,食欲增强身材走样,工作健身都忙不过来,苦闷压抑,求解脱。大家四目环视,顿觉心有戚戚。
丁丁(化名):眉头舒展口吐莲花,我是超市收银员,月入两千多,已经财务自由,有灵活的空余时间和精力寻找更高幸福,求方法。此一语惊四座,大家忙问是为什么,答道:工作好找,食饱衣暖,无处发愁。
在一般人的眼中,曼玲目前的薪水至少应该有着丁丁的快乐,可是事实在曼玲的意识中却正好相反。丁丁应该说基本是在上海最低工资标准差不多,按着常理,她应该过着极其劣质的生活,每天由于物质生活的压力苦闷异常,但是她却在自己简陋的出租屋里赚着微薄的钞票,但是心里却很满足,而且她还说,当然也曾有过老板不给缴纳社保的窝心事,但是她都合理的处理,她已经缴纳社保15年了,工作很轻松,没有什么压力,上海收款员的工作随处都可以找到,而且不限年龄,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却没有失业的危险。
面对这两个收入悬殊很大,但是心里感受又迥异的个体的团体咨询案例,反映了心理学领域的经典理论: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们一般按照上述五个层次的先后次序来追求各自的需求与满足。等级越低者越容易获得满足,等级越高者则获得满足的比例较小。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有从低到高,从物质到精神,从生理到心理这样一个先后不同的层次。
从这一理论来看就知道丁丁在前三项基本已经得到满足,因为工资低,工作很容易找到,工作的压力就相对小,人际关系也相对不会太过紧张,但是对于后面两项就没有动力也很难有机会实现; 再看曼玲,由于她在单位从事的是管理层面,社会对于她的要求要高很多,她要赢得承认接受和赏识的难度相对于一般的工薪阶层就比较大,至于更高的自我实现就更难了,而引发了另一个心理学观点 -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班度拉完成的理论,它指人们对实现特定领域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个体作为主体应对或处理内外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在长期无法建立安全感的状况下,人们将需要巨大的心力付出才能获得成功,这种相对“高付出低回报”的经验累计使得依靠环境、经验和行为的自我效能感明显下降并低于他人,并且它与具体的生活工作标准和财富标准没有直接关系。
故而,当我们不自觉处于目标(欲望)过高、压力过大又无法挖掘现有自身资源和利用外部资源时,自我效能感就会被破坏,而幸福感就会降低。同时当我们追求世俗的成功而过度社会化时,会处于自我迷失的状态,也是造成不安全感的另一原因。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追求常陷我们于不可避免的功利主义竞争之中,这种竞争失败或可能的失败会带来各种负面情感体验:焦虑、恐惧、嫉妒、愤恨、紧张、失落等,并常常会忽视自己的所拥有的。
如此看来,我们相遇着实奇妙,在团体咨询的双方曼玲和丁丁互为解药共同疗愈对方。丁丁可以学习曼玲的高目标设定来进一步提升自己,同时也可检验自己的“财务自由”标准。如果真的可以在两千元月收入获得财务自由的满足感,那么丁丁则拥有巨大的追求自己理想的发展空间;而曼玲可以借鉴丁丁的欣赏并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敢于乐观地展望未来,而拥有更强大的心理资本,敢于突破限制,寻找并定位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心理的平静。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