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线上远程、线下面对面心理咨询,下载乐天心晴App首次下单赠15分钟免费咨询
<<点我下载乐天心晴APP注册即可下单抵用>>

过的不好都是原生家庭的错?

family-591579_960_720.jpg

文:Joy Liu|壹心理专栏作者

在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看来,心理治疗恰恰是帮助当事人看到心理学是如果促成了他们的心理“疾病”,帮助当事人从被动的接受心理学权威话语的塑造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开启自己选择生活,建设生活的大门。这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传递,而不是新的心理治疗工具来对当事人进行修理。

——李明教授,[叙事心理治疗]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相信你一定不陌生,它指的是我们所成长的那个家庭。现在好像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关注它,并且开始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脉络,对我们当下生活的影响,这本身是一件好事。

但最近我遇到了一些让我有点烦恼的事情:有越来越多的来访者在来找我时,说他们想解决原生家庭带给他们的困扰。可是当我开始仔细地聆听他们的描述时,却在很多时候有意外的发现:他们现在并没有跟父母住在一起,其中很多来访者不仅跟父母已经分开住很多年,甚至也有了自己的家庭。

他们中的很多人来找我,是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处理好跟现在生活中重要他人或者朋友的关系,比如跟自己伴侣的关系,或者跟同事的关系等等。并且更有趣的是,他们坚定地认为:回溯童年的经历和原生家庭给自己的影响,才可能根本上解决他们现在所面临的困境。

我当然愿意尊重来访者的意愿去探讨他们的原生家庭,但是让我有些忧虑的是,我不知道这样的探讨对于解决他们生活中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否真的是最好的。

我的这些亲爱的来访者们,都是特别有学习和自我探索热情的人,这一点我由衷的欣赏。他们早在来找我咨询之前,就通过他们可能接触到的渠道,对心理学有了很多了解。但也正因为如此,我很害怕这些心理学知识(包括我自己曾经写的),会成为他们“诊断”自己,禁锢自己的枷锁。

今天我就想邀请你一起探讨,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讨论原生家庭,我们怎样对待心理学里关于“原生家庭”的“知识”,以及我们究竟要怎样看到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

0.gif

11.jpg

你的“原生家庭”怎么了?

我想先跟你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我跟一位同行吃饭。他问我:“你为什么一直没谈恋爱?”

如果是现在的我,我可能会这样回应他:“你怎样想到提这个问题呢?” 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好像就有一个假设:没谈恋爱是有“问题”的。

但当时我好像也认同了别人对自己的评判,跟他说了我的想法。他回应说:“难怪你不谈恋爱,因为你一直在摆脱你跟你母亲的亲密关系,哪里有时间去建立一段亲密关系?”

当时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虽然理智上我并不认同他的话,但是我发现回到家(我妈妈那段时间恰好在),好像莫名其妙就会对妈妈发脾气,几天心情都不太好。

后来我才慢慢意识到:他的那番话,完全是对我的野蛮分析啊!那次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并且他根本不了解我,却在这样的情况下,带着“专家”的口吻,告诉我他比我更了解我的生活。

更可怕的是,当时的我,接受了他的野蛮分析,然后带着这样责备母亲的情绪回家,然后让我们的关系在那几天都变得很紧张。

也许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位所谓的“专家”告诉你,或者一个以“专家”或者“科学”口吻写的文章告诉你,你的父母并没有做到他们所能做到的最好,是他们对你的教养方式,造成了你今天所面临的困境。

然后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当然是他们的怨恨!你愤愤地想:“原来都是你让我想在不敢做自己,是你让我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再或者 “是你每次的挑剔责备,让我对自己没有信心!”

后现代叙事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和自我定义,都由一个个我们对自己讲的故事组成。我们是谁,取决于我们会讲给一个(或者很多个)什么样的故事。

当你接受了一套你对自己的理论,比如我现在的人生困境都是因为小时候缺爱,你就会开始寻找所有相关的证据去“证明”自己小时候是多么的缺爱。这时,你讲给自己的人生故事,很可能就是一个关于父母是多么不爱你,让你感到孤独和被抛弃的人生故事。

可事情真的只是这样吗?还是你相信那些“专家”的话语,固执地把自己囚禁在一个故事版本里,却忽略了很多其他可能的故事版本?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能要意识到,讲这样的一个人生故事给自己,到底对我们面临现在生活里遇到的困境更有帮助,还是让我们在面对它们时感到更加的无力和绝望?

豆瓣里有一个著名的小组,叫做“父母皆祸害”。我并不想去评价这个小组怎样,但是这个小组的题目会让我不太舒服。

请问有一天我们是否会成为别人的父母?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但是当我们已经在做着自己能做的最大努力,学习去爱一个孩子,我们的孩子却对全世界说“父母皆祸害”,我们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没有关系是完美的,在那里“专家”们的心理学文章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太多“完美父母”和“完美”伴侣的样子,以至于我们都忘了,这些充满同理心,随时给予积极关注,爱,聆听和鼓励的父母以及伴侣,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达到。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自己只去关注那些负面的故事时,我们就把自己变成了这些故事的囚徒,就把那些美好的,可能的和有希望的故事扼杀了。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shoes-505471_960_720.jpg

11.jpg

你要怎样看待关于“原生家庭”的“知识”?

对于知识,所有的知识,我都愿意抱持着一种怀疑的精神。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客观的观察者,每一种所谓的“科学”的研究方法,都带着它们自己的文化,民族,历史,性别,阶级等等背景。我们无法忽略这些背景,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发现”了知识,而是“创造”了知识。

所谓的“心理疾病”,是我们文化的建构,而关于原生家庭的知识,也不例外。

我这样说并不是反对我们去探索原生家庭,更不是反对现代心理学里所有发展出来的,关于原生家庭的理论和知识。我这样说,只是邀请你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待知识,包括科学还有权威,请你不要轻易给自己和你的家庭贴上标签。

这些知识也是被人创造出来的,而并非唯一真理。比如当你看到一个控制型的母亲会养育出一个怎样的孩子时,请先不要对你的母亲下结论,说她就是“控制型”,因为她一定也有特别尊重你的时候。而一旦你认定她就是“控制型”的人,你就会变得很难看到这些不符合这个“控制”标签的故事。

更可怕的是,你不仅让自己的母亲成了一位“有问题”的母亲,同时也让自己成了一位“有问题“的孩子。你会开始搜集自己生活中符合文章类型描述的“症状”,然后“对号入座”:天啊,我就是这样啊,原来我没有安全感,全是因为我妈妈!

你拥有着远比这些“专家知识”更有力量的知识:那些知识是心理学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创造出来的,他们并不了解你的生活,而你才是自己生活的专家,因为真的没有人比你拥有更多的,关于你的知识。

后现代心理学里,管你对自己的这种知识,叫做本地知识(local knowledge)。真正可以解决你现在面临的人生困境的,是你的本地知识,也就是你在自己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知识。没有专家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所以请不要让他们的声音,夺走你生活的主权。

对于那些别人创造出来的知识,在哪些方面对你有用,在什么时候又会成为限制你的枷锁,这可能是你要带着怀疑的精神去探索的,也是生命中最有趣却又最有挑战的:没有人有答案,你也并不知道答案,但你可以去创造它。

family-1469130_960_720.jpg

11.jpg

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讨论原生家庭?

如果你一直觉得自己跟父母的关系很不好,并且这种不好的关系,现在在深深地影响着你的生活,那么我非常鼓励你去讨论原生家庭,认识到它如何影响了你现在的生活,并且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任何此刻在限制,压制你生活的,都值得你去探索。

同时,我想有一个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实:我们的父母永远不可能完美。

很大程度上,长大,可能意味着我们让自己心中那个对“完美父母”的期待死掉,然后跟我们现实中并不完美的父母,真实地相处。

长大,也可能意味着那些曾经我们父母给不了我们的,现在我们尝试着给自己。

也许你现在面对的生活困境,真的跟你的原生家庭有关,但它也许并不是唯一解答。更重要的是,即使我们知道了困境和苦恼的来源,我们也并不一定就有了解决它的方法。

因为人生的课题并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它是非线性的,你可以用自己拥有的生活智慧和你的本地知识,去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书写者,是你,而不是任何专家或者心理咨询师。

我们永远都可以探讨原生家庭,但请不要让任何理论或者专家的声音告诉你:只有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我们才可以面对现在的生活困境。

在时间这个维度上,你是自由的,你活在当下,可以选择到过去或者未来探索,也可以就探索当下,而至于在哪个时间探索,取决于你最想去的地方。

我承认我的确一直在探索跟父母的关系,但那不是因为我要去修理“过去他们对我造成的创伤”,而是因为我希望有生之年,我可以跟他们成为好朋友。但我也想告诉你,好朋友的前提是平等和彼此尊重,所以在我觉得他们并没有尊重我的时候,我也不会在我的人生俱乐部里,把他们放在我好朋友的位置上。

我的父母并不完美,但我相信他们,就像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父母一样,已经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来让我幸福。我仍旧会时不时被他们的某一句话伤到,仍旧因为对某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而争吵,但我知道他们尽力了,我也尽力了。

我们都带着彼此成长经历中宏大的社会叙事背景,我们是如此的不同,有的时候就像是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星球。但是我们仍旧试图去理解彼此,仍旧试图跟彼此共创出一个更好的未来,这份努力本身,就已经弥足珍贵。

亲爱的你,你是自己生活的专家,愿你拿回自己生活的主权和自由。这种自由,需要我们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待所有也许会限制我们生活可能性的理论,原生家庭,也不例外!

本文转自:繁荣成长工作坊 (id:FlourishingParty)


上一篇文章:问题只是问题,不该把问题跟人对等
下一篇文章:心理问题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分享到:

乐天心理咨询,解除心理束缚,重获心灵自由。      联系电话:021-37702979    021-52951186
标签:
分类:心理文章| 发布:乐天心理咨询| 查看: | 发表时间:2016-7-31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乐天心理咨询中心 网址:http://www.wzright.com/
本文链接:http://www.wzright.com/psychological-counseling/3141.html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点击更新验证码

咨询项目: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一般心理问题     组织项目:企业EAP疗法培训
欢迎关注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官方微信   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是上海心理咨询机构强迫症抑郁症青少年心理咨询婚姻家庭咨询心理咨询服务创优全国 心理咨询中心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中山西路2240号鼎力创意园B401室  免费预约电话:021-52951186 021-37702979  Copyright © 乐天心理咨询中心 www.wzrig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44013 -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