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 作者:杨彩莲
根据美国的一项统计,多动症的发病率是20%。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60%的多动症患儿会在14-15岁左右出现“发育型”改善。
多动症最早的学术性报告出现在1845年,德国医生霍夫曼首次将儿童“活动过度”视作病症。100年后的1947年,斯特劳斯认为多动症是脑损伤引起的,这个症状也就命名为“脑损伤综合症”。1949年格塞尔和阿姆特鲁提出新看法,认为多动症是“轻微脑损伤”的结果。1962年,在牛津大学的儿童神经科学工作会议上,在多动症的病因尚未清楚之前,它又被重新定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MBD就是由此而来。1980年,美国公布《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也就是DSM-Ⅱ,重新命名为“注意缺陷障碍”,即Attentional Deficit Disorder. 简称为ADD。
多动症具备几个排查指标,包括注意障碍、活动过度、感知觉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社会适应不良、学习困难等,其中最关键的表现是孩子会在严肃的陌生环境中失去自控能力。在平时的学习或游戏活动中,孩子表现为没有丝毫目的性,注意力很容易涣散,做事易冲动,小动作过多。
临床发现,多动症的孩子大多生活在严格管教的环境中,孩子的声音从小很难被倾听到。多动症患儿的家长,尤其是亲密养育者,往往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自身缺乏安全感,不太会信赖他人。
治疗“多动症”,单从孩子身上入手是不够的,因为孩子的问题是家长问题的呈现。孩子“多动”的表现,恰恰是对当前症态的家庭动力模式的提示信号,也是家长需要重新成长的警示灯。
作者介绍:
杨彩莲
华中师大应用心理学硕士;中科院心理所在读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具备多年企业任职管理经验和心理咨询个案疗愈经验。曾任某大型测评公司人才评鉴专家,某教育集团企业“国学与心理学研究”项目负责人。三年以上内观禅修实证经验,开设研究室与心理咨询室,并带领一年以上正念觉知工作坊。同时是易经皇极数传承人,问道杂志专栏作者。咨询特点为融合东西方心理学理念,以解决问题和陪伴成长为核心,灵活运用各项咨询技术。咨询风格为平等、关爱,深信每个人都是潜力无限,最重要的是唤醒内在的自我修复力量。
擅长于: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强迫症,婚姻情感问题、职场压力、亲子问题、青少年心理问题,情绪障碍等。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