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看身心健康与心理疾病
“健康”的概念应包括哪些内涵,一直有不同的理解。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髙、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健康”的概念不断演进,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逐步趋于完善。有史以来,人们都将“健康”作为相对于“疾病”概念的一个描述的术语,即身体没有疾病的状态。自从17世纪生物医学诞生以来,更加强化了人们对躯体健康的关注,以至于过分沉溺于躯体的生物学变化,进一步忽视了人的心理活动及社会存在对健康的影响。例如,本世纪初《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健康”下的定义为“没有疾病和营养不良以及虚弱状态”。我国1989年出版的《辞海》中,也将“健康”解释为广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
可以看出,这些解释主、要是注重人的生物学因素。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健康”的概念不断发展,
心理医生指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这种认识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健康”概念的全面总结与更新,健康不再仅仅是躯体状况的反映,同时还必须是心理活动正常、社会适应完满的综合体现。健康的实质是人体与环境统一,心身统一和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健康和疾病之间没有一条截然的分界线,它们都处于一条轴的两极,中间是一系列的过渡,是渐变的过程。这种说法虽然缺少理论性,但对两者关系的理解及其临床上具有适用性。健康和疾病都是生命所固有的属性,它们是生命的两个恻面,两者辩证地共存于生命过程之中,且贯穿生命的始终。如果我们把生命中各式各样好的属性和状态概括为“健康”,把各式各样坏的属性和状态概括为“疾病”,那么,显而易见,纯粹的健康和纯粹的疾病都是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既是健康的,同时也是有病的,差别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健康和疾病是不能绝对化的。从
心理医生的角度看,疾病是一种影响人体器官与组织的生物学过程,它以结构的、功能的和生化的变化为特征,以体征和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用于有形态改变的情况。利用科学的诊断方法,疾病可以成为客观的、有目共睹的事实。而病感或病患则是一种不能直接加以验证的、以症状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体验或感受状态,它通常影响人的整个身心,并成为人们求医的原因。病感可以由疾病引起,亦可来自于(或引起)心理与社会功能障碍;而疾病虽可引起病感,但也可在没有产生病感前就已存在(前临床期疾病、“病人”一词,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理解。传统的观点是把有求医行为的或正处在医疗中的人称为“病人”)。
一般而言,患病痛常去寻求医疗帮助,但是并非所有的患病者都有求医行为,同时,也并非所有求医行为的人都一定是病人。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确实患有某些躯体疾病,但同健康人一样照常工作,社会上也没有把他们列人“病人”范围。另外,有些人为了达到其不良目的如取得假条、伤残证明或赔偿而前往医院就诊。临床上常把这些人误列为病人。对“病人”概念较全面的理解应该是: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心身疾病或心理障碍、神经精神性疾病的人,不论其求医与否,均统称“病人”。
上一篇文章:
著名强迫症治疗专家解读强迫症状表现
下一篇文章:
上海乐天心理咨询成功案例:一位华裔博士的抑郁症、强迫症心理治疗案例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咨询项目: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一般心理问题
组织项目:企业EAP疗法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