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的孩子在某一阶段会特别依恋异性父母,弗洛依德称这种感情为恋母(父)情结。这种现象使得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三角关系发生改变,甚至影响夫妻关系。如何顺利解决这个问题,要看夫妻间是否有着良好的同盟关系,孩子能否实现与同性父母的认同。
恋母(父)情结与家庭联盟
对精神分析学说有所了解的人也许都听说过俄底浦斯情结,又叫恋母(父)情结。它指3-5岁的儿童倾向于依恋异性父母而与同性父母竞争的现象。最常见的是儿子依恋母亲而排斥父亲,同样,女儿则通常会亲近父亲而疏远母亲。
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恋母(父)情结,这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只不过有些人表现得比较明显,有些人不明显而已。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们可以对这种现象听之任之。此事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引发家庭问题,引起孩子与异性父母之间的冲突,甚至影响夫妻关系。
男孩对爸爸并不感兴趣,甚至还讨厌他,因为他夺走了自己睡觉的地盘,妈妈也不像以前那样整天围着自己转了。晚上,男孩早早地上了床,睡在自己原来的地方。当爸爸想把他抱到床尾去睡时,他就大哭大闹,于是,父母只好等他睡着后再把他悄悄转移过去。但这招并不灵,男孩又添了新毛病——夜里尿床,而他本来已经知道夜里自己醒来小便的。男孩一尿床,妈妈就得起来照顾他,夫妻俩被搞得疲惫不堪。
孩子的恋母(父)情结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三角关系出现微妙的变化。
在夫妻感情好、相互关系和谐的家庭里,父母亲会共同商量、彼此配合,一起来解决孩子的问题;而当夫妻关系本身就存在某种矛盾的情况下,孩子的问题有可能成为导火索,激化父母之间的内在矛盾。更严重的是,由于夫妻关系不和谐,父母中的某一方会无意识地跟孩子结成同盟,联合起孩子来对付另一方。这种家庭联盟是不健康的,不但令夫妻关系进一步恶化,而且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认同与成长
幼儿恋母(父)情结的顺利解决有赖于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的正常发展。
依恋异性父母通常会引起孩子对同性父母的疏远和冲突。特别是由于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儿子对母亲的爱的争夺和对父亲的“攻击性”经常可能受到父亲的呵斥和惩罚,这样就会造成孩子内心对男性权威的恐惧感。这种恐惧心理即使长大成人以后也会持续存在于他(她)的潜意识中,阻碍其人格的独立与健康发展。
如果父母能充分理解并接受孩子在这一阶段的特定心理需要,通过让孩子与同性父母之间建立互相信任的亲密关系,放弃竞争与攻击,使孩子认同同性父母的爱,从而使其恋母(父)情结逐渐消退,问题就能得到顺利解决。这个过程就是与同性父母的认同过程,也是儿童健康发展和心理成长的正确途径。在这一过程中,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显得极为重要。为了孩子,父母需要付出的不仅是爱,还有时间和耐心。
心理咨询师指出,当儿子与父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在各方面都达到认同之后,恋母情结就会逐渐消退,儿子会以父亲为模仿对象,完成性别角色的成长。同样,女儿则需要与母亲认同。这是做父母的责任。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