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会经常教育孩子这个事情不可以做,那件事情不可以做,然而,孩子的行为往往是和父母的意愿相违背的,父母越是担心孩子做什么事情,孩子往往就在青春期的时候,就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出来。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经常说孩子在青春期是一个叛逆期,孩子叛逆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
在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中,有一个防御机制叫做“见诸行动”,意思是孩子往往把父母内心中恐惧的想法或者事件自己去付诸行动,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产生批评,父母的批评对父母来说会得到一种兴趣和快感,孩子的内疚感也会得到缓解。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潜意识里的这些想法在现实的生活状态里,自己也许是意识不到的,但仔细体会,你可以感觉的到。
比如说,女孩在读高中的时候非常的想要谈恋爱,然而,中国传统的教育和家庭的束缚让女孩觉得在读高中的时候谈恋爱是不对的,于是没有实现自己内心当中的这一份愿望,因为在实现愿望的背后隐藏着女孩自身的恐惧,可能是来自家庭的指责,来自当时社会风气的约束,来自对未来未知生活的担忧等等,然而,这个愿望和恐惧感都是保留在了女孩的内心中,像一个记忆的密码。当女孩在适合的年龄嫁为人妇,结婚生子,当她的孩子到了青春期,性意识开始萌发的时候,她便将自己的想法,比如‘读高中时不要谈恋爱’这个要求加于孩子的身上,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孩子在接受到母亲的要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母亲的要求背后的恐惧因素。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将母亲所恐惧的事情付诸行动,就会在读高中的时候去谈恋爱,当母亲对孩子谈恋爱的行为给予指责的时候,其实是母亲对自己内心中的那份恐惧感是不认同的,对孩子的指责让母亲有一种快感,孩子的内疚感得到缓解,孩子会勇敢的做出母亲不敢做的事情并让母亲内心得到安宁。
当母亲对自己内心中的那份恐惧是能意识到并且接受认同的,那么,对待孩子在青春期谈恋爱的行为反应可能就不会那么强烈。可能是一种欣赏和羡慕的感受,孩子完成了母亲的心愿,对母亲来说是一种补偿,而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价值感的体现。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