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一位女性朋友发来短信说,她因为一件事情受到了巨大的精神伤害。事情经过是这样的:一所大学通知她参加一个在十一长假期间举办的学术会议,该学术会议的内容是她很感兴趣的,但她却已经事先安排了这个时间去国外度假。一番犹豫之后,她决定放弃度假去参加会议。十一那天早上,她开着车、带着钱去大学报名,却因为一个看起来莫名其妙的理由,被拒绝参加。
看完短信,我可以想见这位朋友当时的失望与愤怒。过了约一个小时,我回复了一个短信,内容是:你希望这件事对你的伤害有多大呢?又过了大约一小时之后,这位朋友回短信说:你这么一问,我一想,怎么就觉得这件事也没什么了不起了呢?
这是一个典型的对心理创伤进行澄清的过程。心理伤害跟身体伤害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身体伤害是在物理学层面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伤人者主动,被伤害者被动,而且受伤害者身上会留下肉眼或者仪器可以检测出来的创伤。而心理伤害是发生在象征的层面的,看似伤人者主动、被伤害者被动,其实却并不一定是这样。
一般说来,任何心理创伤,都必须有所谓受伤害者的“配合”,才能够完成。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人用中国话辱骂你,你会觉得受到了伤害;但是,如果他用你不懂的俄语辱骂你,你可以完全一点感觉也没有,伤害就无从谈起了。“澄清”地说就是,你懂中文就是对用中文辱骂你的人的一种“配合”,你不懂俄语就是对用俄语辱骂你的人的一种“不配合”。所以在这样的心理伤害面前,受伤害者也是主动的那一方。
在上面提到的女性朋友的经历中,看起来她是完全的受伤害者,受伤害的程度,似乎完全由拒绝她的会议主办方决定。我所提的问题----“你希望这件事对你的伤害有多大呢?”----改变了这一事件中主动方和被动方的位置,隐藏着这样的意思:这件事已经摆在那里了,受多大伤害,完全你自己看着办;你可以把它弄得很大,大到杀死自己或者别人,也可以把它弄得很小,小到哈哈大笑之后跟自己说正好有了时间彻底放松一下。
这位女性朋友的悟性实在是太好了。在短暂的思考之后,马上就让自己从这件事情中脱身了。这样的利落,当然也是因为她实际上早就为不受伤害做了性格上的准备,这种健康的性格可以称之为“趋乐避害”型性格。而也许对另外一个女性来说,在遇到同样的事件和同样的专业处理之后,仍然对该事耿耿于怀,令自己长期处于创伤性的状态中不能自拔,对这样的性格,也有一个描述性的“诊断”,叫做“对创伤成瘾”。
心理健康意味着,面对外界的心理刺激,你内心的稳定程度有多大,一般来说,越稳定,就越健康。而这种稳定,取决于你的性格在多大程度上把这些事情当回事儿。把有些东西太当回事儿,实际上就是为自己受到这些事的伤害做好了前期的准备。
佛所谓“无我相”,则是最高级的境界了。在“我”都不存在的情形下,伤害藏身何处呢?
文章来源:转自曾奇峰财新博客 作者:曾奇峰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