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 作者:占海燕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三岁看小,七岁看大。所以在孩子1-3岁的时候,是孩子教育的关键时期。很多的家长想要在这个敏感的时间段抓住教育孩子的机会。然而,很多的家长在受到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当孩子出现偏差行为的时候采用打骂哄吓骗等方式让孩子放弃偏差行为,或者采用较为西方的教育方式,在大声恐吓的前提下让孩子站在墙角5分钟,不到时间不准离开等。这样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是将成人的焦虑带入了孩子的教育中。教育者总是希望孩子一天或一次就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然而,在这些教育方式下的孩子,对大人往往是惧怕的,不愿意亲近的,在孩子最需要亲密和安全的时候,让孩子对教育者产生惧怕的情绪,难道这样的教育不是有些急于求成和本末倒置了吗?特别是在孩子1-3岁这样一个对语言和自我意识比较敏感的时期,教育者本身的行为和教育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3岁是孩子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的世界是完全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区分我的和你的,以及我和你的界限,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行为上也会出现和小朋友抢东西,打架,咬人等的现象,这个时候,教育者只要将孩子的行为制止就可以了,不要去谴责,也不要去说教,因为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的这些行为和成人眼里的粗鲁、无礼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我们可以让孩子在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自由的发展自我,这也是孩子形成自我的一个过程。
在矫正孩子偏差行为上,教育者需要拥有一个心态,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可塑性的个体,教育者,不论是父母还是长辈都需要建立一个平和耐心的心态,孩子的行为和习惯不是一次就可以矫正过来的,需要在生活中慢慢的影响和教育,而不是仅仅通过强硬的方式让孩子惧怕自己,不敢去做自己原本想要做的行为,这是一种压抑,这种压抑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比如,青春期的叛逆,低自我价值,自我攻击等等,也会让孩子的心里积淀着一种恐惧的情绪,比较极端的,可能会觉得外面的人都是坏人,进而发展为社交恐惧等。因为在孩子的心里是没有教育者行为动机的概念的,孩子内心记住和保留的,可能只是教育者的严厉以及自己委屈、悲伤、难过的情绪。
在教育中,我的感觉是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让孩子快乐的生活和成长,孩子出现偏差行为的时候,耐心的带着爱去矫正,不急于求成,不以和孩子较劲成功而彰显自己的权威感。孩子是未来的花朵,教育者需要用心呵护未来的花骨朵,不急于掰开,让其自然自由的成长开放。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